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机械通气(MV)超过48h的新生儿135例分为VAP组(65例)和非VAP组(70例)。分析临床高危因素与新生儿VAP发生的相关性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等。结果 VAP组患儿病死率高于非VAP组(20.00%vs.7.1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在出生体重<1500g、胎龄<37周、MV持续时间≥3d、气管内吸引≥6次/天、气管插管次数和氧合指数≥200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V持续时间≥3d、气管内吸引≥6次/天和氧合指数≥200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或P<0.05)。痰培养共分离出4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7.08%。结论 VAP的高危因素众多;其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入住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 IC U)经“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治疗的超低出生体重儿32例(试验组)与2012年入住我院N IC U采用普通温箱治疗的超低出生体重儿15例(对照组)生后体重变化的幅度、医院感染发生率及颅内出血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小,体重增长速度较快,缩短了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6.88%,对照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中可优先使用“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能够有效降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幅度,加快体重增长的速度,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超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同时亦不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对提高危重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完善盐城市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对近三年区域性转运542例新生儿救治效果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 542例新生儿得到安全及时转运、专业救治.结论 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能有效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正>患儿易因窒息缺氧及代谢性酸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已成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呼吸衰竭不可少的抢救方法。气管插管有经鼻或经口两种途径,笔者在临床对这两种途径进行了对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入住盐城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病房,使用胃肠外营养(PN)时间>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223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54例为观察组,其余16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在出生情况、胃肠外营养相关因素以及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出生体重越低、禁食时间越长、开始喂养时间越迟、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越长,以及合并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等并发症均为PNA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x2值分别为4.259、5.423、10.227、27.371、3.862、4.110、6.001,均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胃肠外营养过程中,为减少PNAC的发生,应关注如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低、禁食时间长、开始喂养时间迟、PN持续时间长,以及合并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7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24例给予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体温由(38.6±0.5)℃下降至(36.7±0.3)℃,治疗时间为(4.0±1.1)h;治疗组,体温由(38.7±0.3)℃下降至(36.8±0.4)℃,治疗时间为(2.0±1.3)h,两组对比,治疗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I生发热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N-CPAP结合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应用N-CPAP结合PS治疗NRDS患儿70例,所有患儿均作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PS,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N-CPAP.结果 治疗10 d后,70例患儿中,治愈65例(92.9%),吸入氧浓度(Fi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得以明显改善;放弃治疗5例.结论 N-CPAP结合PS治疗NRDS效果好,可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封堵器选择的经验,并观察置入物的血液相容性。 方法:对象为2005-06/2007-04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66例拟行动脉导管未闭堵闭的患儿,术前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了解动脉导管未闭的形态、位置,测量最窄处直径。按比所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大3~5 mm的原则选取Amplatzer或国产先健牌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小于2 mm的选用弹簧圈堵闭。 结果:①动脉导管未闭类型:66例患儿中呈漏斗状59例,管型5例,漏斗型+管型1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1例。②封堵器选择:选择蘑菇伞型封堵器堵闭的61例患儿,动脉导管未闭最小直径2~16 mm,平均(3.75±2.29)mm;选用的封堵器肺动脉端直径为4~24 mm, 平均(8.07±3.37)mm;动脉导管未闭最小直径小于2 mm的5例患儿,选用弹簧圈。③堵闭结果:66例中64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6.9%),2例术后封堵器移位,转外科手术结扎。④材料血液相容性和宿主反应:未发现溶血、股动脉血栓形成,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 结论:应用Amplatzer、国产先健牌封堵器和弹簧圈均能安全地封堵多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根据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处形态、位置及最窄处直径选择封堵物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中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DA)直径的应用价值.方法 拟行PDA堵闭的PDA患儿52例.应用TTE观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相通的动脉导管的位置、直径及长度,测量PDA最窄处直径;心血管造影选用猪尾管,行左侧位造影,测量其最窄径线.并对2种方法的测量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血管造影显示52例PDA患者中,漏斗型45例,管型5例,漏斗型并管型、PDA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各1例;TTE显示漏斗型46例,管型4例,窗型、PDA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各1例.心血管造影测量的PDA直径为(3.72±2.51) mm,显著<TTE测量值(4.47±2.31) mm,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5.17 P<0.05).结论 TTE可用作术前病例的初步筛选,心血管造影决定PDA的分型,PDA直径需结合心血管造影与TTE测量综合分析,术后有无残余分流及随访依靠TTE.TTE与心血管造影在PDA介入治疗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早期喂养方式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胎龄在28周~33周,体重在1 000~1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A、B 2组,采用不同的鼻饲喂养方法,A组:渐增浓度法;B组:渐增容量法.观察2组患儿胎便排尽时间、 黄疸持续时间、PNAC持续时间、结合胆红素最高值(DB-max)、肝功能损害时间以及体重增长至2 kg的时间.结果 渐增容量法组相对于渐增浓度法喂养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PNAC以及肝功能损害持续时间较短,直接胆红素最高值较低.结论 采用渐增容量间歇持续喂养法,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