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岗  张初民 《西部医学》2008,20(3):624-624
病例 男,17岁,因反复腹痛1年就诊,无肝炎及长期饮酒史,无寄生虫病史。查体无阳性发现。大肠镜检查发现2~3条曲张静脉自直肠到末段回肠扭曲上行,以直肠处直径最大,部分扭曲成静脉球,部分曲张静脉上见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于升结肠处见曲张静脉间形成交通支;回盲瓣唇形,其上见扩张小血管。末段回肠进入10厘米,仍可见曲张静脉。次日做肝胆B超和上消化道内镜无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常规大肠镜检查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方法对141例常规大肠镜检查阴性结果的老年患者,于退镜时对距肛门30 cm以下肠黏膜进行均匀0.3%靛胭脂染色,发现病变后钳取活检。结果染色后阳性发现83例,共计229处病变,检出率58.87%,均为扁平息肉样病变,直径平均3.09 mm。病理类型包括腺瘤性息肉20例,共65处病变,其中管状腺瘤16例,锯齿状腺瘤4例;增生性息肉24例,共69处病变;炎性息肉34例,共74处病变;腺瘤和炎性息肉并存1例,共3处病变;炎症和增生性息肉并存3例,共14处病变;腺瘤和增生性息肉并存1例,共4处病变。腺瘤性息肉检出率15.60%(22/141),腺瘤性息肉占全部病变29.69%(68/229)。染色前后累计腺瘤性息肉检出率27.83%(64/230),与常规检查检出率18.26%(42/23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93,P〈0.025)。结论对常规大肠镜检查阴性的老年患者进行直乙状结肠均匀靛胭脂染色,可提高癌前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师入伍新兵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为部队预防乙型肝炎及战士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对382名入伍新兵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并追踪免疫效果。结果:全程乙肝疫苗接种第3针1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311人(81.41%),HBsAb阴性71人(18.59%);乙肝疫苗接种第3针2个月检测HBsAb阳性342人(89.52%),HBsAb阴性40人(10.48%)。结论:武警部队在入伍接种乙肝疫苗后有约10%为免疫无应答者,需要进行补种或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的胃粘膜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易  韩盛玺  刘晓岗 《四川医学》2009,30(5):650-652
目的观察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的胃粘膜细微结构变化。方法对112例具有不同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在完成普通内镜检查后,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胃窦胃小凹形态和胃体集合小静脉进行观察,并在所观察部位活检做病理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检测,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胃体下部集合小静脉分为规则型(R)、不规则型(Ⅰ)和消失型(D),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8.9%、64.3%和69.1%,其中D型和Ⅰ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R型(P〈0.01)。幽门螺杆菌只发生在胃小凹的B、C、D3型中,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25.0%、67.6%和33.3%,C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B型和D型(P〈0.05)。结论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粘膜表现为集合小静脉模糊、混乱或消失,胃小凹稀疏、粗大、开口扩张发红。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谷胱甘肽预防奥沙利铂相关神经毒性的效果。方法:结直肠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1)观察组31例化疗前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加巴喷丁;(2)对照组31例化疗前使用葡萄糖。观察两组患者神经毒性的发生及程度等。结果:(1)化疗毒副反应比较:0~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观察组为67.7%,对照组为61.3%。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观察组为12.9%、对照组为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神经毒性比较:观察组Ⅱ~Ⅲ级神经毒性9例(29.03%),对照组15例(48.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神经毒性观察组为32.25%,对照组为35.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加巴喷丁可预防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奥沙利铂相关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40例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行MBM治疗术中护士按染色、环形标记、装置多环黏膜切除器,套扎病变黏膜、电凝分片切除、创面处理6个步骤配合术者完成手术过程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随访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9例患者经治疗和密切的护理配合,均经一次性操作切除,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1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发生出血23例,均以钛夹一枚止血成功,其余17例为创面少量渗血,自行止血或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术后未发现出血及皮下气肿.结论 MBM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与心理支持,术中密切的观察与准确的配合,术后全方位护理与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顺利完成术中操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对10例LST可疑病变行0.3%靛胭脂喷洒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后以放大肠镜观察腺管开口类型,作病理活检并与术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10例LST患者内镜下大体形态分型:颗粒均一型3例,结节混合型6例,扁平隆起型1例。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4例,Ⅳ型6例,未发现Ⅴ型腺管开口。术后病理类型:管状腺瘤4例,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管状绒毛状腺瘤5例,均伴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其中1例合并粘膜内癌;绒毛状腺瘤1例,腺体重度异型增生,伴黏膜内癌。术前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仅3例。结论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并非少见。内镜下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可有效确定病变范围、形态和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定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LST镜下形态以结节混合型多见,术后病理类型多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类型多为Ⅳ型。Ⅳ型腺管开口的病变也可合并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活检不能代替术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β-内啡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β-内啡肽浓度并与25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4小时的β-内啡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中毒组中治疗后24小时β-内啡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P<0.01)。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导致大量释放β-内啡肽并持续高水平;同时,高水平β-内啡肽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5岁,因腹痛腹泻1年到我院内镜中心行无痛结肠镜检查.检查时患者乙状结肠扭曲明显,进镜后发现距肛门20 cm出现一直径约1.0cm的肠穿孔(图1),退镜后将日本Olympus MH-463透明黏膜吸套(透明帽)置于结肠镜头端,然后将两爪金属夹通过钳道后打开钛夹并收于透明帽内,再次进镜,顺利将钛夹送至乙状结肠穿孔处,在透明帽辅助下进行钛夹夹闭穿孔,按上述方法反复操作,共使用6枚钛夹完全夹闭肠穿孔(图2).术后收住我院消化内科,禁食5d,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环丙沙星0.4 g/d抗感染1周.术后25d复查结肠镜,乙状结肠距肛门20 cm处可见一直径约1.5 cm的瘢痕改变(图3).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无特殊不适.  相似文献   
10.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易  韩盛玺  刘晓岗 《西部医学》2009,21(7):1143-114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的胃黏膜淡蓝色嵴,并与其肠上皮化生的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对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用淡蓝色嵴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8.46%,特异性为91.03%,准确性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86.79%,阴性预测值为92.21%。结论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观察淡蓝色嵴,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进行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