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住院部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共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0例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比较分析。 结果 81例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增多综合征患儿(CMV组)年龄1~11岁,平均5.4岁,男女比例为1∶0.84。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大、眼睑浮肿、喘息等。CMV组热程(9.15±4.65) d,与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P>0.05);住院时间(15.88±4.31) d,与EB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CMV组白细胞(16.85±6.33)×109/L、中性粒细胞数(4.19±2.84)×109/L、淋巴细胞数(12.50±6.03)×109/L,与EB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08、1.44,P>0.05);CMV组血小板(260.46±80.69)×109/L及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程度,与EB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3.81,P<0.001)。CMV组异性淋巴细胞数升高程度与住院时间存在相关性(F=82.79,P<0.05)。 结论 巨细胞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首发症状以发热最常见;与EB病毒感染者比较,其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程度较低、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短,且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程度与住院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于3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158例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8例巨细胞病毒性疾病住院患儿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性疾病17例(A 组),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性疾病141例(B 组)。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吸气三凹征、抽搐、发热、肝肿大、黄疸等,B 组患儿以咳嗽症状为主,达50.35%,伴喘息者23例,占肺部症状的23.95%(23/96)。A 组患儿肝功能损害伴肝脏肿大者2例(11.76%);B 组肝功能损害53例(37.58%),伴肝脏肿大者13例(9.21%)。158例患儿中累及多脏器损害者42例(26.58%),其中 A 组6例(占本组35.29%),以神经系统合并其他系统损害多见;B 组36例(占本组25.53%),以肺脏合并肝功能损害多见。A 组死亡2例(11.76%),B 组死亡1例(0.71%)。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易发生多脏器损害,其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多脏器损害症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布地奈德气管内滴入预防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胎龄32周的患有宫内感染的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Ⅲ或Ⅳ级)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随机分成PS+布地奈德组(15例)和PS组(15例)。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氧合指数(OI)、呼吸机使用时间、吸氧时间、BPD发生率、纠正胎龄36周时病死率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S+布地奈德组患儿BPD发生率低于PS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吸氧时间明显短于PS组(P0.05);给药后第2~6天,PS+布地奈德组pH、OI均高于PS组,PaCO——2均低于PS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纠正胎龄36周时病死率以及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S联合布地奈德气管内滴入能有效降低重度N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安徽省立医院新生儿科近4年住院早产儿死亡原因,为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供防治措施。 方法 通过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新生儿科98例死亡早产儿的性别、出生方式、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死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①近4年住院早产儿共2 794例,死亡98例,总病死率为3.51%(98/2 794);各年病死率分别为2013年4.36%(25/573)、2014年3.79%(24/633)、2015年3.48%(23/660)、2016年2.80%(26/928);早产儿总数呈渐增趋势,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各年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不同胎龄间死亡早产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③早产儿主要死因顺位前5位为肺透明膜病27.55%(27/98)、感染性疾病20.41%(20/98)、窒息14.29%(14/98)、先天性出生缺陷11.22%(11/98)、肺出血9.18%(9/98)。 结论 该院早产儿死亡主要原因与早产儿胎龄、体重以及肺透明膜病、感染性疾病、窒息、先天性出生缺陷、肺出血等并发症有密切关系;可通过加强产前筛查和围生期保健、提高早产儿窒息复苏抢救水平、加强早产儿呼吸道管理和感染的防控,从而降低早产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野生型C57BL/6J 小鼠为研究模型,利用CRISPR/Cas9 技术建立Gata4 基因H435Y突变型小鼠。方法针对 Gata4基因的基因序列信息设计针对Gata4基因H435Y位点的单链向导RNA(single-guideRNA,sgRNA),经活性检测后,将具 有活性的sgRNA和Cas9体外转录成RNA,通过显微注射将sgRNA、Cas9 mRNA以及含有点突变序列的donor DNA片段注射 到小鼠受精卵中,通过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对Gata4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及鉴定,培育Gata4基因突变小鼠并分析后代的突变情 况。结果顺利构建sgRNA载体并体外转录,成功sgRNA、Cas9 mRNA以及含有点突变序列的donor DNA片段注射到受精卵 中。基因测序鉴定获得4只F0代初建鼠。选取阳性F0代小鼠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杂交,得到F1代鼠,再相互交配获得F2 代鼠。PCR显示F2代鼠Gata4基因H435Y突变,成功建立Gata4基因H435Y突变小鼠模型并传代繁育。结论通过CRISPR/ Cas9技术可以成功建立Gata4基因H435Y突变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