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枢性发热是重症脑病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黄培新教授提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少阳阳明合病,提出了和解少阳、通腑泄热的治疗大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主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3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髓周动静脉瘘显微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3例脊髓造影确诊为髓周动静脉瘘行外科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男9例,女4例,年龄10~63岁,平均(36.3±6.49)岁;Ⅰ型2例,Ⅱ型6例,Ⅲ型5例;瘘口完全消失9例,瘘口残留4例。平均随访26个月,8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结论根据分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无论采用手术治疗还是血管内治疗,完全切除或闭塞瘘口,是治愈髓周动静脉瘘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或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117例ASAH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和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然后对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1)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基本证候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术后第1周中医证候以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中医证候以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为主,风证、痰证、气虚证有动态变化(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P<0.01).(2)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组合形式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证候组合形式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风痰证、风火痰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1周证候组合形式与术前大致相同,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痰瘀证、火热痰瘀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证候组合形式以二证和三证为主,四证较少,证候形态以痰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为主.[结论]ASAH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实证,以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后期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证,以气虚痰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氙CT评价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药联合手术治疗前后的氙CT脑血流灌注平均值及mRS平均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的脑血流量较术前增加,mRS评分改善(P<0.05).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改善患者术侧的脑血流量,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探讨栀子苷(GNP)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NP低、高剂量组,造模后一次腹腔内注射.24 h后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评分及死亡率计算;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颞叶皮层...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急危重症,具有 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尽管药物和血管内治疗不断进步,SAH患者功能预后的改善仍是目前面 临的一大难题。现研究已表明SAH脑血管痉挛,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血脑屏障破坏与脑水肿, 细胞凋亡、焦亡与坏死,细胞自噬,皮质传播抑制和微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过程是影响患者临床转 归的潜在机制。本文就SAH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SAH临床预防、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中枢性发热是神经科重症患者常见病证,临床可采用平肝清热、醒神开窍法;和解少阳、通腑泄热法;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辨证论治,以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自身血管性病变或邻近占位性病变术中常需临时或永久性闭塞颈内动脉.其闭塞后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变化十分复杂,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颅内血管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因此明确侧支循环及靶血管灌注区的血流代偿情况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球囊闭塞试验(ballon occlusion test,BOT)是一种经皮经血管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以评估脑血管代偿供血能力的技术,由Serbinenko于1974年首次报道[1],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由于其定位明确、操作简便、测量直观、结果可靠,被广泛用于评价颅内侧支循环.本文针对球囊闭塞试验适应证的选择、结果判定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