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颌骨切除术后致腭部缺损及面颊下陷。为重建腭部并恢复其功能和改善面容,我们采用鼻中隔旋转腭成形术及带蒂肌皮瓣术腔植入术,共12例。随访5年,面无下陷,术腔光洁,腭部形态、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在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中的疗效,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0.43%,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较为常见,两组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60岁或<60岁)、白血病治疗后缓解指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无效)、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d或<10d)与疾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与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临床有效率相当,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及其诊断准确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188例胃间质瘤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明确。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超声内镜下特征(病变直径、病变部位、起源层次、边界是否规则、回声是否均匀、有无表面溃疡、黏膜桥、液化及钙化),对比超声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超声内镜与病理检查诊断胃间质瘤的一致性,并探讨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准确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188例胃间质瘤疑似患者中,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胃间质瘤者152例,内镜下特征表现为9例来源于黏膜肌层,10例来源于黏膜下层,13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病变部位为97例胃底,35例胃体,14例胃窦,6例胃角。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88例胃间质瘤疑似患者中有162例胃间质瘤,19例平滑肌瘤,4例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的灵敏度为88.27%,特异度为65.38%,准确率为85.11%,阳性预测值为94.08%,阴性预测值为47.22%,Kappa值为0.462。符合诊断的患者160例,不符合诊断的患者28例。符合诊断的患者中,病变直径 ≥ 2 cm、回声不均匀、存在钙化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不符合诊断的患者(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直径(O = 1.624,95%CI:1.108~2.380)、回声均匀(O = 1.407,95%CI:1.017~1.947)、钙化(O = 1.724,95%CI:1.351~2.200)是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准确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与术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病变直径、回声均匀、钙化是影响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准确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20例,依据手术方式的选择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十二指肠镜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0.74 m L vs.98.42 m L)、住院时间(10.8 d vs.12.3 d)明显减少,但手术时间(3.12 h vs.2.06 h)、住院费用(18 047.53元vs.12 054.88元)明显增加(均P0.05);疼痛评分(3.8 vs.4.9)明显降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8 d vs.3.5 d)与腹腔引流时间(1.7 d vs.3.3 d)明显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10.0%vs.25.0%)明显降低(均P0.05);总并发症的发生率(20.0%vs.41.7%)明显降低,但急性胰腺炎(16.7%vs.3.3%)的发生率增高(均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13.3%vs.1.7%)高于对照组,但术后满意率(93.5%vs.78.2%)、恢复正常生活时间(25.8 d vs.48.7 d)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结石复发率(3.3%vs.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中具有恢复快、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及远期疗效好的优点,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1982年对480名16~18岁目测无明显残疾的男性青年,进行了观察,着重了解鼻中隔和鼓膜内陷情况。结果被观察480名中,鼻中隔畸形336人,占70%(见表1)。鼓膜内陷229人,占47.7%(见表2)。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及T管引流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栋  杨震  董锡钧 《吉林医学》2009,30(15):1620-162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结石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对45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纤维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胆总管“T”型管引流,回顾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中2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18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后随访2~28个月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结论: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可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实施胆总管一期缝合或胆总管“T”型管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型白血病瘤苗对小鼠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30只分为模型组、灭活的红白血病细胞(FBL-3)瘤苗组(灭活瘤苗组)和灭活的FBL-3细胞+ISCOM瘤苗组(ISCOM瘤苗组),小鼠注射FBL-3细胞建立白血病荷瘤小鼠模型,治疗4周后,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不同组别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杀伤活性和抗原呈递动能.结果 ISCOM瘤苗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IL-1、TNF-α、IL-2、T细胞增殖能力和NO高于模型组和灭活瘤苗组(P<0.05),ISCOM瘤苗组巨噬细胞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ISCOM型瘤苗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抗原呈递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 )型白血病肿瘤疫苗(简称瘤苗)联合1-甲基色氨酸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皂苷溶液中加入脂肪酶蛋白(1 mg/mL )7℃反应12 h ,加入80μL 脂类混合物溶液和5 mL 皂苷溶液(1 mg/mL )制备ISCOM 型白血病瘤苗。 C57BL/6小鼠分为模型组、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1-甲基色氨酸组和联用组(ISCOM 型白血病瘤苗+1-甲基色氨酸),小鼠注射 FBL-3细胞建立白血病荷瘤小鼠模型,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接受对应药物治疗4周后,记录体质量,NK 细胞、Mφ细胞和细胞毒 T 淋巴细胞(CTL)细胞杀伤活性、血清 IL-10和 IL-12表达水平。结果联用组瘤质量低于1-甲基色氨酸组和 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0.64±0.26)g vs .(2.49±0.91)g ,P<0.01;(0.64±0.26)g vs .(1.28±0.73) g ,P<0.05)];联用组 M φ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1-甲基色氨酸组[(55.69±13.69)% vs .(69.47±14.79)%,P<0.01)];联用组NK 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1-甲基色氨酸组[(38.41±8.27)% vs .(67.22±12.74)%,P<0.01];联用组 CTL 细胞杀伤活性高于1-甲基色氨酸组和 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43.77±8.89)% vs .(69.68±11.44)%,P <0.01;(58.87±9.45)% vs .(69.68±11.44)%,P<0.05)];联用组 IL-10均显著低于1-甲基色氨酸组、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76.2±6.82)pg/L vs .(98.3±13.4) pg/L ,P<0.01;(76.2±6.82)pg/L vs .(202.3±44.5)pg/L ,P<0.01)];联用组 IL-12高于1-甲基色氨酸组、ISCOM 型白血病瘤苗组[(381.2±47.3)pg/L vs .(332.1±30.2)pg/L ,P <0.05;(381.2±47.3)pg/L vs .(291.2±17.3)pg /L ,P<0.01)。结论ISCOM 白血病瘤苗联合1-甲基色氨酸具有较佳的抗瘤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介导 IL-10和 IL-1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肩关节解剖学因素与肩袖修补术后关节僵硬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民航总医院骨科行肩袖修补术的肩袖损伤患者212例, 男97例、女115例, 年龄(58.87±9.69)岁(范围41~72岁)。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发生关节僵硬分为僵硬组与无僵硬组。采用患者肩关节CT三维重建测量并计算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临界肩关节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 CSA)、肩峰指数(acromial index, AI)、肩峰外侧角(lateral acromion angle, LAA), 收集术前和术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及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肩袖肌腱脂肪浸润程度、肩袖撕裂程度、缝合方式、术前是否并发僵硬。比较两组解剖因素及临床特征的差异, 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与术后关节僵硬相关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僵硬组43例, 无僵硬组16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肩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