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与显微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治疗鼓膜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0月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Ⅰ型鼓室成形术122例(122耳),其中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ETT)62例;显微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MTT)6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鼓索神经损伤率、手术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住院费用,鼓膜愈合情况,对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平均气导听阈(PTA),气骨导差(ABG)进行分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24h疼痛反应。结果 ETT组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反应轻、出院时间缩短、住院总费用少等优越性,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T和MTT组中鼓膜愈合率分别为93.5%和90.0%,鼓索神经损伤率分别为6.5%和8.3%;ETT组术前PTA为(43.2±11.3)dB、AGB为(19.8±8.6)dB,MTT组术前PTA为(45.6±12.1)dB,AGB为(21.3±9.4)dB。术后6个月复查PTA两组均下降,ETT组为(33.7±8.3)dB,MTT组为(35.3±9.1)dB;复查ABG两组均下降,ETT组为(9.4±6.1)dB,MTT组为(10.7±6.4)dB。两组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MTT相比,ETT能明显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总住院费。在术后穿孔修补、听力改善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与传统手术MTT疗效相当,值得在中耳手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耳炎患者的颞骨薄层CT情况,总结维吾尔族中耳炎患者颞骨解剖变异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0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住院患者和203例正常对照组的颞骨薄层冠状面、横断面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CT,HRCT),并对其颞骨的气化程度、乙状窦前置、颈静脉球高位、脑板低位进行比较;包括中耳炎组与对照组、民族之间、胆脂瘤型中耳炎与非胆脂瘤型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中各民族之间的比较。结果中耳炎组与对照组患者颞骨气化程度、乙状窦前置、脑板低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耳炎组中维族组与汉族组气化程度、乙状窦前置、颈静脉球高位及脑板低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脂瘤型与非胆脂瘤型中耳炎颞骨解剖变异比较,仅气化不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脂瘤型中耳炎中各民族组比较,仅乙状窦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中耳炎患者的颞骨变异具有其规律,研究该规律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术中重要结构的定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