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观察心肌梗死大鼠死后不同时间段内心血和股静脉 (外周血 )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含量变化 ,按照Selye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 ,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死后不同时间段心血和外周血中 H-FABP含量。结果显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血及外周血均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升高 ,且心血显著高于外周血 ;对照组外周血 H-FABP浓度死后迅速升高 ,与实验组外周血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死后 H-FABP的血浆浓度变化容易受到自溶的影响 ,不能用于诊断心肌梗死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34岁,2001年7月3日夜间无明确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不适,累及双侧腰部,于次日早晨出现恶心呕吐,最初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血凝块,无明显畏寒、发热、头昏、心慌、乏力等症状,遂到医院门诊就诊,静滴"氨曲南、泮托拉唑、654-2"后腹痛症状明显好转,但随后两天解两次褐色稀便。为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7月5日收入院。体检:左下腹可触及可疑活动性包块,压痛明显,余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尚好,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及特殊  相似文献   
3.
脐茸(又称脐息肉)是发生于新生儿的相对少见疾病,系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管闭锁不全所致。1995~2009年,我院共收治9例脐茸患者,现对其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62岁。因心脏听诊有杂音而就诊,既往体健,无胸闷、无胸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入院查体: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8次/min,律齐,无心包摩擦音,胸骨左缘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显示:右室流出道可见一31mm×27mm的中等回声光团(图1),可见宽约6mm的蒂附着于右心室心内膜面,光团随心动周期在右室流出道内摆动,可触及肺动脉瓣。彩色多普勒示光团与右室流出道间出现细窄的射流束。连续多普勒测得右室流出道前向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2岁,2008年8月20日因“发现左乳房包块10年”入院。入院体检左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约8cm×10cm,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乳房皮肤颜色无改变,同侧腋窝和锁骨上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右侧乳房无异常,心、肺、腹部等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6.
7.
三种测量尸温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兔死后 0 h、1/2 h、1h、2 h、3 h、4h、6h、8h、10 h、12 h、14 h、16h和 2 4h测其肛温、肝温和耳温 ,并在 0~ 4h、4~ 2 4h两个时间段内 ,比较了三种尸温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 ,死亡时间的推断在 4h内 ,以测尸体的肛温较为准确 ;4h~ 2 4h之间 ,测尸体的肝温较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下包块型肺吸虫病针吸细胞学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60例皮下包块型肺吸虫病患者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针吸细胞学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 60例皮下包块型肺吸虫病均有典型临床特征及镜下改变,58例行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均为阳性.结论 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成为皮下包块型肺吸虫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鼠死亡后外周血和尿液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和尿液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变化。方法:按Johns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和尿液中H-FABP含量。结果:①实验组外周血H—FAB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持续升高,12h组H—FABP含量显著高于0h组,48h组显著高于24h组。②实验组尿液H-FAB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死亡后其浓度呈现波浪状升高;心肌梗死大鼠死亡6h组尿液H-FABP浓度显著高于0h组,12、24h时H—FABP含量降低,但仍显著高于0h组,48h组尿液H—FABP浓度再次升高,显著高于6h组。结论:心肌梗死大鼠死亡后外周血和尿液中H-FABP浓度受组织自溶的影响出现异常升高,因而H-FABP外周血和尿.液浓度检测用于死后诊断心肌梗死性猝死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0.
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由Goldberg于1939年首次报道.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相关影像学报道少见,且多以个案形式出现.笔者收集本院2003-07-2011-08经病理证实为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3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尤其是不典型CT及DSA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