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5篇
特种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女,42岁,左侧渐进性鼻塞3年,加重1年,伴阵发性头痛1个月就诊。门诊鼻内镜检查发现左侧后鼻孔新生物,收入院行手术治疗。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左侧鼻底部见荔枝肉样新生物,质软,蒂部不清,表面附着少量黏液性分泌物,右侧鼻腔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外耳道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诊.根据患者年龄、生活环境、职业等不同异物种类各有不同,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及非生物性[1-4].但外耳道水泥异物十分罕见,自1989年至2019年国内外仅报道了5例.笔者对近期我院收治外耳道水泥异物1例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选择进行总结,旨在对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微创开窗术治疗腭正中囊肿的手术效果。 方法 对21例腭正中囊肿的患者,在鼻内镜下经鼻微创切除鼻底的隆起并行鼻内引流,术后随访观察。 结果 术后经过1年4个月至3年6个月的随访复查,开口通畅,无复发。 结论 在鼻内镜下经鼻微创开窗术术后反应轻,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s,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同一部位反复自发性出血,以鼻出血最为常见。本文对HHT伴鼻出血1例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s,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同一部位反复自发性出血,以鼻出血最为常见。本文对HHT伴鼻出血1例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例1.女,78岁,因右鼻塞3年,左鼻塞6个月,伴流臭脓涕,渐进性加重入院.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现血压控制在145~155/95~105 mmHg,心功能分级:Ⅱ级(NYHA分级),空腹血糖控制在7.5~8.5 mmol/L.查体:鼻腔黏膜充血,右侧鼻腔有淡红色肿物突出,鼻底处黏脓涕,味臭,左侧鼻腔脓性臭分泌物,吸净后可见黄褐色脓块.鼻窦CT显示右侧上颌窦、双侧筛窦、双侧鼻腔连续性密度增高影,有散在钙化斑点,鼻中隔中后段显示骨质不连续,被由右侧上颌窦、筛窦、鼻腔至左侧鼻腔延续过来的密度增高影替代(图1).CT报告:霉菌性鼻-鼻窦炎,可疑鼻中隔穿孔.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加鼻腔病灶清理术,在心电监护下,鼻腔缓慢分次行丁卡因麻黄碱棉片麻醉,先行左侧鼻腔清理术,分次吸净黄褐色脓块,发现左侧鼻腔的脓块是由右侧鼻腔病灶穿破鼻中隔中后部延伸过来的.后又部分清理右侧鼻腔肿块,发现肿块系黄褐色脓块将鼻腔外侧壁黏膜组织压迫突出所致,清理大部分脓块,手术历时40 min,妥善止血后明胶海绵填塞,第1次手术结束.经过术后2天的观察,患者无不适,在第1次术后48 h行第2次鼻内镜下右侧鼻腔鼻窦病灶清理术,动力系统清除突出的淡红色黏膜组织块,见鼻中隔中后部约3 cm×3 cm×2 cm的穿孔,冲洗术腔,膨胀海绵常规填塞术腔.术后48 h抽出填塞物,术后第5天出院.病理诊断为曲霉菌病.随访至今16个月未见复发,鼻中隔穿孔同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