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翼腭窝、颞下窝是由骨性结构围成的狭小不规则腔隙,腔隙内容纳神经、血管、肌肉、脂肪及纤维结缔组织等,毗邻上颌窦、蝶窦、鼻腔、颞窝、眼眶、眶下裂等解剖结构.原发于翼腭窝及颞下窝的肿瘤或毗邻结构的肿瘤侵犯累及该区域在临床中不多见,约占头颈肿瘤的0.5%[1].该区域结构复杂、深在,常规方法暴露困难;且由于肿物的挤压作用,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鼻内镜下鼻泪管逆行置管术(endoscopic silicone tube intubation,ESTI)与传统盲视下鼻泪管逆行置管术(conventional blind silicone tube intubat ion,CBSTI)治疗慢性泪囊炎(chronic dacryo cystitis,CDC)的优劣性。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CDC患者46例,22例行ESTI,24例行CBSTI,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和疗效。结果 ESTI术后治愈17眼,好转5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88.0%;CBSTI术后治愈14眼,好转6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8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881,P =0.644)。ESTI和CBSTI的手术时间和术中VAS分别为(10.32±2.30)min和(25.32±4.87)min, 2.02±0.86和4.11±1.44,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 =-13.918、-6.012,P 均=0.000)。ESTI的术后并发症更少(χ2=4.878,P =0.027)。结论 ESTI治疗CDC是一种微创且近期疗效高的术式,鼻内镜的可视化是传统置管的优化,有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2例随机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组和对照组,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AS)、视觉模拟量表(VAS)、MOS-SS睡眠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leep scale,MOS-SS)、Kolcaba舒适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从患者接受全麻手术前情绪变化、术后鼻部疼痛、术后睡眠和舒适度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住院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ERAS组和对照组术前SAS评分为(28.40±1.69)分、(40.00±3.48)分(P<0.05);ERAS组和对照组术后MOS-SS评分为(45.70±1.87)分、(26.70±1.19)分(P<0.05);ERAS组和对照组术后GCQ评分为(79.00±2.39)分、(61.70± 1.89)分(P<0.05)。ERAS组术后2、24、48小时VAS评分分别为(0.90±0.20)分、(0.50±0.11)分和(0.50±0.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0±0.24)分、(2.30±0.25)分和(1.60±0.28)分(P 均<0.05)。ERAS组较对照组并未增加恶心呕吐、出血、跌倒或误吸等风险(P>0.05),住院总时间 [(4.68±0.60)天vs(7.12±0.71)天,P<0.05]和术后住院时间[(2.12±0.34)天vs(4.38±0.54)天,P<0.05]缩短,住院总费用[(7880.30±154.20)元vs(9010.00±216.80)元,P<0.05]降低。结论 ERAS能改善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和生活质量、加速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及节约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大数据分析并绘制隐匿部位鼻出血分布“地图”以及精准优化诊疗模式。方法 检索近10年鼻内镜下诊治“顽固性/难治性/隐匿性”鼻出血的中文文献117篇,患者11 708例,结合我院患者总共纳入患者11 860例,分析出血部位和责任血管,绘制成隐匿部位鼻出血分布“地图”。总结我院鼻内镜下精准搜寻出血部位、射频微创止血和无填塞的优化诊疗模式。结果 我们发现责任血管主要是蝶腭动脉和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出血部位的频率依次是下鼻道穹窿区域31.90%(3783例)、中鼻甲嗅裂区域29.70%(3522例)、中鼻道后端区域11.37%(1349例)、鼻中隔偏曲区域8.98%(1065例)、鼻腔最前上区域6.22%(738例)、其他/不明区域11.83%(1403例),将隐匿出血部位和责任血管绘制成简明的鼻出血分布“地图”。152例患者按照我院的优化诊疗模式,99.34%(151例)患者能够精准微创止血。结论 我们绘制出了隐匿部位鼻出血分布“地图”以便指引出血部位的搜寻;鼻内镜下针对隐匿出血部位的精准搜寻和微创止血是优化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特征及伴发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09年6月至2018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过敏中心,通过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确诊AR的患者(5~60岁)2 931例,详细采集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利用SPSS 20.0分析不同患者的特征、合并支气管哮喘的风险因素及对应变应原的类型。 结果 2 931例患者中,AR合并哮喘207例(7.06%)。多因素逻辑回归显示,AR伴发哮喘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变应性鼻炎持续时间大于5年、吸烟、自行使用抗生素治疗、哮喘家族史、AR家族史和城市居住环境等。过敏原敏感性分析发现:AR患者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屋尘螨,共2 754例(93.96%)。 结论 广东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发生率较低,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变应性鼻炎(AR)在全国和广东省流行特征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尘螨过敏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我国访问量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提供的“百度指数”,选取2014~2018年共5年“过敏性鼻炎”搜索走势,分析全国范围和广东省AR搜索走势差异并分析其特征;通过对比“过敏性鼻炎”和“螨虫”在全国和广东省搜索走势,分析两组数据的相关性;搜集广东省11个地市15所三甲医院临床诊断AR患者尘螨标准化过敏原皮肤点刺(SPT)阳性率,与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对比,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全国AR搜索走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每年4~5月及8~9月为搜索高峰,广东省AR搜索走势没有明显季节差异,只有1~2月搜索量较低;全国每年AR日搜索量谷峰比为24.37%,而广东省为42.28%,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001),全国月均搜索量大于峰值月份50%的月份数每年平均为6个月,而广东省平均每年为10.8个月,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08);截取每月1日“过敏性鼻炎”与“螨虫”搜索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全国范围内两者没有相关性(R s=0.392,P =0.064),而广东省两者搜索量具有明显相关性(R =0.604,P =0.002);广东省各地市多中心临床诊断AR患者尘螨SPT阳性率与当地人均GDP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 s=0.900,P <0.001)。结论 网络搜索大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世界AR的流行情况,通过对百度指数搜索走势分析,全国AR发作以季节性为主,而广东省AR发作以常年性为主,“螨虫”是广东省AR患者最为关注的过敏原,广东省各地市AR患者尘螨SPT阳性率与当地人均GDP呈高度相关,表明在气候条件基本一致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是尘螨过敏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加速康复外科和常规康复外科在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4月~2018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慢性化脓 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组和对照组,从患者术前情绪变化、术后疼痛、术后舒适度、术后不良反应、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加速康复外科组和对照组术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28.48±2.73)分和(35.71±6.0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019,P<0.05);加速康复外科组和对照组术后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为(89.62±8.59)分和(82.95±9.0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50,P<0.05);加速康复外科组和对照组术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0(0,0)和1(0,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624,P<0.05);加速康复外科组和对照组均无术后不良反应,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能减轻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改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围手术期生活质量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74例CRSwNP患者随机分为ERAS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ERAS组围手术期实施优化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围手术期按照传统方案进行。采用QoR-15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48 h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ERAS组、对照组术前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分别为(9.13±1.88)、(9.60±1.86)分,Lund-Kennedy内镜评分分别为(2.69±0.78)、(2.57±0.72)分,两组比较,P均>0.05。ERAS组、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9±0.60)、(1.77±0.65)h,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1.67±60.35)、(202.63±60.34)mL,两组比较,P均>0.05。ERAS组、对照组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率分别为11.11%(4/36)、7.89%(3/38),两组比较,P均>0.05。手术前ERAS组和对照组QoR-15总计分分别为(139.19±4.21)、(140.07±5.96)分,两组比较,P>0.05;术后24 h ERAS组和对照组总计分分别为(102.75±10.83)、(83.14±5.43)分,两组比较,P<0.05;术后48 h ERAS组和对照组总计分分别为(115.31±10.14)、(109.65±9.52)分,P>0.05。 结论 QoR-15可作为患者结局报告量表对ERAS在CRSwNP围手术期生活质量的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本地区成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08例广东地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成年人患者,收集并对比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血清变应原、鼻内镜、鼻窦CT及术后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按照鼻息肉病理学特征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39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69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广东地区成年人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36.1%,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63.9%,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在合并变应性鼻炎比例、合并哮喘比例、外周血IgE水平、双侧后组筛窦总分、筛窦上颌窦比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等指标较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是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独立预测因素,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截断值为0.275×109/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2.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截断值为4.32%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3.9%,两者均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以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为主,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只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70例,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NP)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之间各项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ECRSwNP占38.2%,non-CRSwNP占61.2%,前者更容易合并变应性鼻炎、哮喘,其外周血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更高,且CT评分筛窦/上颌窦比值也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CRSwNP与non-ECRSwNP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