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手术方案在鼻前庭囊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显 《安徽医药》2015,(3):518-52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在鼻前庭囊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选择最佳治疗手段提供确切依据。方法将该院2008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唇龈沟路径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唇龈沟组)、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内镜切除组)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内镜揭盖组)三种手段进行治疗。比较三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面部麻木肿胀情况、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内镜切除组手术时间最短,内镜揭盖组其次,唇龈沟组最长,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出血量内镜切除组和揭盖组明显少于唇龈沟组(P <0.05);引流管放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为内镜揭盖组最短,内镜切除组其次,唇龈沟组最长,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内镜揭盖组术后并发面部麻木、感染且半年内复发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切除术与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相比唇龈沟路径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操作更加方便且损伤较小,其中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不良反应及复发比率最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玉屏风颗粒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AR)及对白细胞介素-l2(IL-12)、组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合作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AR患者92例,依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联合组给予玉屏风颗粒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ACT评分、鼻炎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及血清指标IL-12、IFN-γ及组胺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CT评分及鼻炎症状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CT评分均有所提高,鼻炎症状评分有所下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FEV1.0/FEV)与呼气峰值流速(PEF)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效23例,显效率为80.43%,高于对照组的50.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48%与复发率为4.34%,而对照组的分别为78.26%、17.39%,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362,P=0.044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指标IL-12、组胺与IFN-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可以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疗效突出,同时提高血清IL-12水平,降低组胺水平,进而缓解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3.
唐正琪  黄坚  韦军  岳显 《重庆医学》2006,35(6):499-499
目的为提高对Hunt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并分析无环鸟苷和激素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Hunt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确诊后应用无环鸟苷和地塞米松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该病的临床表现因病毒侵犯机体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呈多样性。32例中治愈24例,有效5例,无效3例。结论早期应用无环鸟苷厦地塞米松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 以多指标综合评分结合响应面法筛选最佳煎煮工艺。方法: 以芍药苷含量和得膏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2因素5水平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考察液料比、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十全大补膏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 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芍药苷含量和得膏率综合评分与考察因素二次回归方程数学模型,结合生产实际,筛选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0.6 ml·g-1、煎煮时间96 min,煎煮3次。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科学、合理、稳定。  相似文献   
5.
孔凤利  张浩  杜伟锋  岳显可  李小宁  葛卫红 《中草药》2017,48(13):2691-2696
目的采用液相-质谱联用(LC-MS/MS)分析硫磺熏蒸(硫熏)对浙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别ig给予硫熏、鲜切浙贝母提取物(生药剂量15 g/kg),采用LC-MS/MS技术检测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血药浓度,并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硫熏浙贝母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66.40±4.65)、(146.72±10.88)ng/m 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81.79±7.85)、(457.38±58.81)ng·h/m L;鲜切浙贝母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86.37±18.80)、(227.65±7.01)ng/m L,AUC0~t分别为(197.70±18.69)、(566.16±41.55)ng·h/m L。硫熏浙贝母组大鼠体内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Cmax、AUC0~t明显低于鲜切浙贝母组。结论硫熏降低浙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血药浓度,影响浙贝母中主要生物碱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药动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延胡索酸碱水提物中生物碱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酸碱水溶液对延胡索中原阿片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去氢紫堇碱、延胡索乙素和紫堇碱6个生物碱提取的影响。方法用氨水、冰醋酸配制不同酸碱浓度水溶液,供试品加热回流提取;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_(18)(4.6 mm×250 mm,5μm),乙腈-0.6%醋酸溶液(pH 5.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流速1 mL/min,测定6个生物碱及总生物碱含量。结果原阿片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去氢紫堇碱、延胡索乙素和紫堇碱分别在14.34~143.36、12.61~126.07、12.80~128.01、12.22~122.16、15.31~153.14、11.41~114.09μg/mL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1%、97.64%、101.41%、96.29%、99.63%、98.74%,RSD值均小于3.0%。结论延胡索不同酸碱提取物生物碱含量有较大差异,酸性提取物生物碱含量均高于碱性提取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加工方法浙贝母中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对浙贝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指认。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5MS石英毛细管(0.25 mm×30 m,0.25μm);进样量1μl;升温程序:50℃保持3 min,然后以5℃/min升温至280℃,保持5min;流量0.8 ml/min;载气为氦气;质谱条件:接口温度280℃;进样温度250℃;四级杆温度150℃;分流比20∶1;EI电离源70e V;离子源温度230℃;灯丝发射电流750μA;倍增器电压1200 V;扫描周期1.69 s;扫描范围为50~500 amu。最后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经分析鉴定,浙贝母鲜切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5种成分,硫熏品中鉴定出13种成分,其中有8种为共有组分。鲜切和硫熏浙贝母中8种共有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差异较大。结论鲜切和硫熏浙贝母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潜英  岳显  韦军  黄坚  唐正其 《河北中医》2013,(11):1659-1660
突发性聋( sudden hearing loss ,SHL)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之内发生的,至少在相连的3个频率听力下降>30 dB。 SHL是一种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其发病率约为5~20人/10万人[1]。2005-01-2011-12,我们运用血栓通联合长春西汀治疗SHL 50例,并与丹参注射液治疗4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哈蟆油(oviductus ranae)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David)雌蛙输卵管经采制干燥而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称之"山哈",别名哈士蟆油、哈蟆、雪蛤,富有滋补"软黄金"的美誉[1-2]。蛤蟆油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激素类和磷酯类成分。据报道,尿嘧啶等生物碱类成分具有干扰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荷叶中槲皮素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槲皮素提取量为响应值,选择盐酸体积分数、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为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11.0%盐酸、加热时间120min、加热温度79.0。在此工艺下荷叶中槲皮素提取量为12.049 6 mg/g,接近预测值11.794 2 mg/g。结论:优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进一步开发应用荷叶槲皮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