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青光眼是目前全球仅次于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的主要致盲原因.我国最常见的药物相关性青光眼即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皮质类固醇激素常常作为一线用药长时间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患儿.总结国内外近年来关于类固醇性高眼压及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等研究进展,提高临床医生对于部分高风险人群的警惕,合理地选择筛查时间,争取尽早地发现和干...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CMVR患者7例13眼。患者全身用药为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注射液,更昔洛韦 5.0~7.5 mg·kg-1,每天2次静脉滴注;成人每次给予膦甲酸钠3 g,每天3次静脉滴注;同时在局部玻璃体内注射更昔洛韦。治疗前后对比的指标有: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情况、视觉诱发电位、眼电图和视网膜电图等检查;检测指标包括CD4+T细胞计数,血液、前房水、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等。通过检查结果辅助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72±0.83)logMAR,较治疗前(1.14±0.83)logMAR提高(P=0.001),其中1例患者经过全身和局部抗病毒治疗后视力不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为(13.62±3.04)mmHg(1 kPa=7.5 mmHg),治疗后为(12.77±2.89)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注药后患者眼底病变范围逐渐变小(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视觉诱发电位N2-P2振幅及眼电图光峰电位较治疗前升高(均为P<0.05),视觉诱发电位P2潜伏期和视网膜电图(明适应)a波及b波潜伏期和振幅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例患者治疗前血液中CMV-DNA病毒载量检测为阴性,1例患者2眼经过治疗后眼内液中CMV-DNA病毒载量检测为阴性。治疗前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均明显高于前房水,而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又明显高于血液(均为P<0.05),说明三个部位的CMV-DNA病毒载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玻璃体>前房水>血液。治疗后玻璃体、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后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D4+T 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与眼内液、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0.05);治疗过程中,CD4+T细胞计数与眼内液CMV-DNA病毒载量无相关关系(均为P>0.05),与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与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20 178.973+0.165X,Y=171 849.77+0.168X,均为P<0.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小剂量更昔洛韦是治疗AIDS合并CMVR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糖尿病与衰老之间生物学联系的角度探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早期干预的新靶点。方法 从在线数据库Rat Genome Database(RGD)分别搜索与人类糖尿病和衰老有关的基因,通过STRING和GeneMANIA分别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构建二者重叠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图,使用DAVID进行重叠基因的富集分析。用高脂饲料结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PCR分别检测小鼠视网膜中上述筛选所得的新型衰老分子衰老标记蛋白30(senescence marker protein 30,SMP30)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通过RGD共筛选出与人类糖尿病和衰老共相关的包含新型衰老分子SMP30在内的基因11个,它们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上都有着相互作用关系,富集分析显示其主要涉及神经元凋亡过程、凋亡过程负调控、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细胞衰老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与线粒体生物发生和HIF-1信号通路相关。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不规则,其中内界膜不规则和神经节细胞排列错落紊乱尤为明显。对照组和糖尿病组SMP30蛋白分布于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胞浆且集中于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外丛状层,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SMP30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t=7.057,P<0.01)。RT-qPCR检测显示,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中SMP30 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t=3.717,P=0.02)。结论 糖尿病小鼠神经视网膜病理改变与SMP30表达降低有关,SMP30可作为DR早期的干预靶点,上调SMP30可能是保护视网膜神经组织免受糖尿病状态下胰岛素信号紊乱和氧化应激所致损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眼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对22例(34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应用UBM结合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襻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后囊膜皱褶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A型超声检测手术前后眼轴长度、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以评估手术前后晶状体后囊膜在眼内位置的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UBM检查发现2例(2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1例(1眼)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前后位置放反,1例(1眼)人工晶状体一襻位于囊袋外,并触及虹膜后表面,均退出后续研究;余20例(32眼)人工晶状体均位于囊袋内居中,襻无触及睫状体及虹膜后表面,散瞳状态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后囊膜皱褶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6.25%(2/32);眼轴长度术前为(30.39±1.46) mm,术后6个月为(30.46±1.48)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0,P>0.05);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术前为(21.76±0.84) mm,术后6个月为(23.32±1.11)mm,术后6个月较术前平均增长(1.56±0.39)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9,P<0.05).结论 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眼囊袋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后囊膜皱褶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低.UBM在观察Bigbag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及襻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verisyse iris-fixated phakic intraocular lens,Verisyse PIOL)植入术后患者的远期视觉质量.方法 选择行Verisyse PIOL植入术后20例(40眼)高度近视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1个月、4.5a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散光度等,并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术后4.5 a UCVA≥0.5者34眼(87.2%),BSCVA≥0.5者39眼(100.0%);和术前相比,术后4.5 a UCVA、BS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73、6.52,P=0.00、0.00);术后4.5a与术后1个月相比,UCVA、BS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1.71,P=0.49、0.10);术后1个月UCVA、BSC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94、6.38,P=0.00、0.00).术后4.5a,28眼(70.0%) UCVA等于或高于术前BSCVA,5眼(12.5%)UCVA低于术前BSCVA 2行以上.SE为0~-1.25(-0.34±0.35)D,与术后1个月(-0.31±0.55)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0),38眼SE在预期的0~-1D之间.眼压稳定,为11~19(14.83±1.91) mmHg(1 kPa =7.5 mmHg).散光度术后1个月、术后4.5a分别为(1.57±0.81)D、(1.31±0.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7).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 Verisyse PIOL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疗效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Bigbag人工晶状体应用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5例(38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评价术前术后视力、屈光状态、人工晶状体位置、晶状体后囊膜形态、眼底改变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术后6个月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均优于术前(P<0.05),但术后1周、术后6个月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屈光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实际屈光度与预留度数偏差值≤±1.0D,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稳定,后嚢膜无皱褶,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黄斑水肿,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为5.26%.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Bigbag人工晶状体在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眼中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38例(66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术后并发症,A型超声检测眼轴长度及中轴区晶状体后嚢膜至视网膜的距离,B型超声结合裂隙灯前置镜检查玻璃体后脱离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的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屈光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眼轴长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中轴区晶状体后嚢膜至视网膜的距离比术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前眼轴长度差值的平均值为(1.56±0.41)mm;术前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为68.18%(45/66眼);术前无玻璃体后脱离21眼,术后6个月出现玻璃体后脱离14眼,术后发生率为66.67%(14/21眼);术后随访6个月,无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白内障眼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e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眼表情况、干眼症的发病情况与全身免疫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对病例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行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I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staining,FLS)计分、结膜印迹细胞学(conjunctivalim-pressioncytology,CIC)检查,以了解正常眼、HIV感染者的眼表情况。病例组中以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50μL-1为界分为A(≥50μL-1)、B(<50μL-1)两组进行分析。结果 BUT结果:对照组(10.80±2.48)s,A组(7.00±3.74)s,B组(6.44±4.19)s,总体比较各组间BU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2,P=0.008),A组及B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4),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SIT结果:对照组每5min(11.73±2.46)mm,A组(8.33±2.58)mm,B组(8.67±4.44)mm,各组间总体比较SI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0,P=0.032),A组及B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4、0.028),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各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角膜FLS检查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903,P=0.004),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500,P=0.006),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269,P=0.132)。各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结膜CIC检查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0,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3,P=0.000),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2,P=0.063)。HIV感染者易出现BUT变短、SIT减少、角结膜FLS重,印迹细胞学分级有显著的差异,对照组分级主要集中于0级、Ⅰ级,病例组主要集中于Ⅱ级和Ⅲ级。对照组干眼症的患病率为6.7%(1/15),病例组干眼症的患病率为40.0%(6/15)。两组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31)。结论 HIV感染者易出现眼表异常及眼表细胞的损害,其干眼症发病率明显增高,眼表改变情况、干眼症发病率与CD4+T淋巴细胞数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1例既往确诊Blau综合征11年的成年患者先后出现多种眼部病变后手术治疗的效果,为规范化诊疗、围手术期管理提供思路及参考。方法 通过报告1例Blau综合征成年患者病程中先后出现双眼葡萄膜炎、双眼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并发性白内障,并分别于2016年左眼行青光眼阀管植入+异体巩膜移植+前房成形+瞳孔再造术、2020年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虹膜周边切除术的病例,分析和总结Blau综合征患者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诊疗思维、围手术期管理等。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前房中深,虹膜周切口通畅,人工晶状体位正。结论 Blau综合征患者的眼部病变需要早期、持续的观察和监测,及时给予规范合理的诊疗后患者可保留足够的视力以保障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