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3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血管纤维瘤向前扩展可至鼻腔和筛房,向外侧经蝶腭孔进入翼腭窝,由此再向上过眶下裂,越眶尖或经眶上裂连颅中窝。本病手术进路有经腭、经筛窦、鼻侧切开及颌后间隙进路等。本文介绍当肿瘤侵犯翼腭窝时可单纯采用经上颌窦进路或结合其他进路,此径路可暴露肿瘤,结扎颌内动脉,并可轻易地经眶下裂剥出肿瘤。手术方法:在唇下从中线作一延长切口,向外连上颌结节,切开上颌骨骨膜,向上分离至眶下孔,上颌前壁用骨钳咬除,然后广泛切除窦腔后壁,直到能暴露翼腭窝肿瘤为止,可能时在切除肿瘤前结扎颌内动脉。若要进入鼻腔及鼻咽部,应除去窦腔内壁,肿瘤侵犯筛窦,应从上颌窦内打开筛房,并仔细剥离;若肿瘤进入更外侧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后肉芽组织增生是一普通、多见而易于处理的问题,其发病因素包括插管手术前外伤、手术中外伤及手术后感染或气管套管过敏,对较大婴儿或成年人因肉芽组织导致气道阻塞者,甚为少见,祗有在肉芽组织特别增多或发生疤痕形成时才会引起阻塞。小儿气道耐力较差,肉芽组织常引起延缓拔管(拔管困难)甚至偶有死亡。  相似文献   
3.
在鼓室成形手术时,应用N_2O麻醉的当时和以后,因鼓室内压力的改变,可见到气泡形成,有时发生于移植物的一侧,损害已修建的传导系统,可引起短时间传音性耳聋,亦可使新建鼓膜自发性穿孔。据报道,应用N_2O可使中耳压升至140~375mmH_2O,在停止后逐渐下降至-285mmH_2O。这表明此种压力变化与N_2O进入  相似文献   
4.
儿童咯血     
咯血在成人是一比较普通的症状,但在小儿较为少见。小儿咯血的诊断甚为困难,因病史不易采取,检查亦困难,且很少咳痰,因而儿童与成人咯血诊断有所不同。作者们根据其所在医院10年中临床上具有咯血症状的40例小儿患者,探讨了咯血的诊断和处理。患者年龄从6周至20岁,男女各半;除2例咯血超过200ml外,大部分都是小量咯血。7例仅有咳嗽,其余都有呼吸道感染症状;13例胸片正常,但其中6例最后证实为肺疾病引起咯血,其余病例包括支气管扩张、实质性浸润、闻质性浸润、空洞、心脏肥  相似文献   
5.
受中华医学会总会的委托,上海分会耳鼻喉科学会于1987年9月11~12日举办全国喉显微技术专题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正式和列席代表共80名。会上,宣读论文29篇,交流和讨论了喉显微外科,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等问题。喉显微手术应用广泛,适宜子喉部慢性炎症,声带良性新生物,声带粘连、缺损、萎缩和麻痹等手术。除了用于治病外,还有利于早期发现和鉴别喉部微细病变,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与会者对手术的并发症颇为重视,提出了手术注意事项;分析和讨论了全麻和局麻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应用肩胛舌骨肌神经肌瓣植入环杓后肌(PCA)修复喉麻痹早有报道,甚至长期双侧声带麻痹亦可获成功。然而在动物实验中还未能证明。有人报道手术后6个月可见到PCA被无收缩性纤维组织所代替。本文作者认为这些疤痕组织是手术愈合的后果,疤痕收缩是早期临床改善的原因。录像磁带显示在狗深吸气时麻痹侧声带明显外移。作者支持Crumley观察到“杓状软骨的外侧连系(读ji),可加强外向摆动,是吸气时喉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三种最常见的与喉麻痹有关的病变,在内腔镜下进行手术,恢复通气,取得疗效。一、单侧内收肌麻痹注射聚四氟乙烯,由于注射量过多或注射位置不当,引起不同程度气道阻塞。11个病例中有2例曾经气管切开,通过内腔镜下手术都取得成功。多数病例表现为声带向内突出,或注射侧声带掩盖对侧,或两者兼有。治疗分两组:第1组对向内突出者采用显微烧灼即能恢复;第2组患者则需切开阻塞处,取出注入物以疏通气道。二、双侧声带外展麻痹外移法:手术切除接近声韧带部分的甲杓肌纤维,向下至弹力圆锥的内侧和甲状软骨的外侧。手术操作并不困难,创面缝合,使声带外移。缝线系用2支自颈部穿入声韧带上下的皮下针引入,在内腔镜内用鳄鱼钳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2例婴儿喉咽蹼,此蹼起自会厌侧缘,伸向咽部侧壁及后壁构成钥匙孔样声门。2例出生后都有严重的呼吸困难综合征(RDS),第一例用喉插管维持呼吸到6周后才去管,但仍有发作性呼吸困难,用激光把蹼部分切除亦不能  相似文献   
9.
作者指出,由于细菌性迷路炎、癌性脑脊髓炎、脑桥胶质瘤、内耳震荡、内耳出血、转移性癌肿、耳毒性药物、肾病、颞骨骨折、血管病变、病毒性迷路炎、Wegener 氏肉芽肿等病引起的突发性聋的组织病理研究已早有报导,近年来注意多集中于病毒引起的突发性聋。作者报导二例突发性聋(四块颞骨)的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变主要在耳蜗,最严重的变化是螺旋器的萎陷(Collapse)、盖膜和血管纹的萎缩、耳蜗神经减少、囊膜萎缩及囊斑感觉上皮层部分消失,作者指出这种病理变化与已知病毒性迷路炎的病变很  相似文献   
10.
对慢性中耳炎术前咽鼓管功能试验的价值有很多不同意见,因为假阴性率很高以及对手术预后估计很差,甚至有人对试验的意义提出异议。许多学者采用中耳负压平衡法检查咽鼓管功能,人工造成中耳负压,正常者经吞咽1~2次即取得平衡。病耳鼓室内负压能取得全部或局部平衡者为7.5~70%不等,平均为46%。然而负压平衡试验显示异常者经鼓室成形有的还是获得良好效果,因此有人认为负压平衡试验对咽鼓管功能估价的价值不大, 本文第一作者(1977)曾首先应用声管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