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9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性听神经病的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筛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进行与遗传性听神经病相关的新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以期发现新的听神经病基因;进行中国散发听神经病患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基因定位克隆研究对象是一个5代相传的X-连锁听神经病家系;OTOF及WFS1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象是105名听力下降患者,其中明确诊断为听神经病的散发患者31例,男女比例16:15.患者最小年龄8岁,最大年龄42岁.门诊对照组共43人(其中各种原因导致的耳聋患者24人,包括药物性耳聋、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等;听力正常19人);低频听力减退家系成员31人.研究方法包括连锁分析基因定位法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方法,引物设计应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3,采取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OTOF和WS1基因的突变检测.序列分析采用DNAStar软件.结果在国际上首次将X-连锁遗传性听神经病定位在X染色体上Xq23-27.3,并将其命名为AUNX1基因座.在WFS1基因的突变检测中发现两个新的突变位点:2766G/A杂合866D>N(天冬氨酸>天冬酰氨),2328A/G杂合,A→G 720I>V(异亮氨酸>缬氨酸),为听神经病散发成员所特有.在OTOF基因的突变检测中发现听神经病散发患者有一个可以引起氨基酸改变的新的突变位点:3447G/T错义突变(1075D/Y天冬氨酸变成酪氨酸).这个突变与国外报道的听神经病相关的OTOF基因突变位点不同,在我们初筛的31例病人中有6例为此种突变(~20%),为一种新的突变形式.结论本研究发现与中国听神经病具有特异和相关的致病基因座位并建立了与听神经病相关基因的检测手段,为完善听神经病的分子遗传机制和进行临床听神经病的分子诊断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GJB3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GJB3基因[编码缝隙连接蛋白31(Cx31)]突变在国人耳聋患者中的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各种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及家属141名、对照组150名进行GJB3基因编码区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在141名患者中发现GJB3基因的三种单核苷酸改变,其中有两种碱基变化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为错义突变方式。其中一个突变(547G→A)与夏家辉等报道相同;另一个突变形式(250G→A)为本研究首次发现。且进一步的各物种多种连接蛋白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证实该突变位点位于Cx31高度保守的第二跨膜区。150名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同样突变。结论国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者GJB3基因突变筛查研究发现了一个GJB3基因新的突变形式(250G→A),为进一步开展耳聋相关基因的筛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发生在鼻腔鼻窦的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SH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3例鼻腔鼻窦SH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发生在鼻腔鼻窦的SHML临床以鼻塞为主。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在淋巴、浆细胞背景下,可见弥漫浸润的窦组织细胞,局部见“封入”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D68、S-100。结论 SHML是一种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发生在鼻腔鼻窦的SHML非常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小耳畸形的扩张器法耳廓再造术的序贯治疗。方法第一期手术行皮肤定量扩张器埋置;第二期扩张皮肤形成耳前扩张皮瓣(A瓣)、耳下扩张皮瓣(B瓣),同时残耳形成残耳皮瓣(C瓣),应用第七、第八或仅第七肋软骨雕刻立体支架进行耳廓再造术,A,B和C"三瓣"从前方、下后方和下方包裹支架,使用耳后筋膜瓣从后方包裹支架,筋膜瓣后方行皮片移植治疗。结果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共应用成人"三瓣"技术实施扩张器法耳廓再造73例(78耳)。再造耳廓立体感强、表面结构清晰可见,耳后瘢痕隐藏于颅耳沟中部。结论成人"三瓣法"小耳畸形的扩张器耳廓再造术并发症较少,再造耳廓不仅形态逼真而且耳后瘢痕隐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样本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载体,是转化医学实现的关键基础。样本资源库的建立能有效地为人类直接探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机制提供具体研究对象。生物样本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本文主要将我们建立的听神经病生物样本资源库的建设管理情况以及应用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概述介绍,进一步对听神经病生物样本资源库在解决听神经病相关问题的应用前景方面进行展望,旨在通过国家资源库聋病分库——听神经病生物样本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揭示听神经病发生的共性规律本质,推动科研-临床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胆囊炎致CA19-9升高的临床表现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39例CA19-9升高的胆囊炎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结果患者癌变情况与CA19-9水平呈正相关,随着患者者CA19-9水平的升高,胆囊癌的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术后患者CA19-9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胆囊炎患者CA19-9水平与其病史以及影像学的资料相结合,可为临床胆囊疾病的良恶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定位于AUNX1基因座位内的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家系中进行GRIA3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基因与该家系表型的关系.方法 AUNX1家系共有43人,其中听神经病患者7人,听力正常36人.GRIA3基因共有16个外显子,针对GRIA3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第2~16外显子)设计15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纯度、浓度,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测序序列的对比分析,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在GRIA3基因第9外显子上检测到一个同义突变1200T>C(N400N),家系43人中5人检测了此位点,其中1人(听力正常男性)出现了这种变化.在距离第6个外显子前的第16个核苷酸的内含子(DNA第210 646位)中检测到T>C纯合和T/C杂合两种改变,家系43人中14人(均为听力正常)发生T>C纯合突变,10人(均为听力正常)发生T/C杂合突变.结论 在AUNX1家系成员中检测到两个位点的三种碱基改变(1200T>C,210646T>C纯合或210646T/C杂合),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考虑GRIA3基因可能不是AUNX1听神经病家系的致病基因,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散发听力损失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在一组中国北方耳聋人群中进行GJB2基因突变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调查214例散发聋病患者,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北的14个省份,全部为汉族;另外募集正常听力者86名作为对照.针对GJB2的编码区进行PCR扩增,然后直接测序检测突变,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检测到GJB2基因9种序列改变方式,其中良性多态有2种(79G→A、341A→G),致病突变6种(35delG、109G→A、235delC、504insGCAA、299-300delAT和176-191del16),另有一种序列改变方式(455A→G).耳聋患者中携带纯合致病变10例,其中109G→A纯合突变3例,235delC纯合突变7例;有21例患者携带GJB2基因杂合致病突变,其中235delC杂合突变9例,109G→A杂合突变6例,176-191del16杂合突变3例,504insGCAA杂合突变1例,35delG杂合突变1例,299-300delAT杂合突变1例.21例患者中复合杂合突变(235delC/176-191del16、235delC/504insGCAA、455A→G/109G→A)3例.结论 在中国耳聋人群中235delC突变率最高,在语前聋患者中更是这样;而GJB2基因的35delG在中国耳聋人群中并不常见.GJB2基因突变在听神经病患者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GJB2基因突变可能不是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耳聋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α-氰基丙烯酸酯正丁酯(n-butyl-cyanoacrylate,NBCA)注射治疗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例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及预后。19例咽喉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年龄18-67岁,平均40.2岁,19例患者中,13例为初治患者,6例为治疗后未愈或无效病例;15例单纯采用新型组织黏合剂NBCA注射后切除方法:4例患者进行了以手术切除联合使用NBCA注射治疗,治疗后随访1~7年。结果治愈16例,治愈率84.2%(16/19),好转3例,占15.7%(3/19),残留的表浅肿瘤经YAG激光治疗后痊愈。结论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少见,无自然消退的趋势,无固定治疗方案可循,新型组织黏合剂NBCA局部注射栓塞或联合使用手术、激光等综合治疗可取得息女子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