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miR-34a在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分离和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并给予3%低氧处理后,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34a和Notch1mRNA在大鼠PASMC中的表达;低氧条件下用细胞转染法过表达和抑制miR-34a、沉默Notch1基因的表达后用EDU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分离和培养大鼠PASMC并给予3%低氧处理后,大鼠PASMC中miR-34a表达明显降低,且低氧48h降低较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otch1的表达明显增高,且48h增高较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过表达miR-34a和沉默Notch1后会显著抑制低氧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miR-34a的表达后则会促进细胞增殖,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氧诱导的PASMC细胞增殖过程中miR-34a参与了PASMC的增殖过程,且可能是通过上调Notch1引起了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浓度噻虫啉(Thia)对棘球蚴的杀伤作用,评价噻虫啉应用于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旨在探索噻虫啉开发为抗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潜能。方法 体外实验中以不同浓度噻虫啉作用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以0.1%伊红染色评价原头节存活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超微结构改变。体内实验将继发性感染多房棘球蚴小鼠分为3组:模型组、阿苯达唑组(ABZ, 100 mg/kg)、Thia组(20 mg/kg),以未感染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经药物灌胃治疗4 w后,分离小鼠脾脏和包虫囊肿称取重量,计算脾脏指数和抑囊率,HE染色后观察囊肿形态学改变。此外,从体外(LO2和HepG2细胞)和体内(Balb/c小鼠)评价噻虫啉毒性。结果 40 μg/mL噻虫啉在体外即表现出对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并导致原头节体表及内部结构破坏。体内药物治疗4 w后,小鼠脾脏指数较模型组增高(P<0.05),包虫囊肿重量较模型组减轻(P<0.05)。包虫囊肿病理显示Thia组未见生发层结构。噻虫啉浓度低于80 μg/mL无明显细胞毒性,20 mg/kg噻虫啉无明显的体内肝肾毒性。结论 噻虫啉在体内外表现出明显的抗多房棘球蚴作用,并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开发为抗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外泌体可以改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而且不同来源、不同环境的外泌体功能存在显著差别。低氧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超滤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采用组织消化法分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外泌体干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确定外泌体作用的适宜质量浓度和干预时间。将第3代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为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低氧+常氧外泌体处理组和低氧+低氧外泌体处理组,EdU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核增殖抗原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与常氧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与低氧对照组相比,低氧+常氧外泌体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且低氧+低氧外泌体组增殖能力下降更明显;(2)与常氧对照组相比,低氧对照组细胞的细胞核增殖抗原蛋白表达升高;与低氧对照组相比,低氧+常氧外泌体组细胞核...  相似文献   
4.
目的 开展岩藻多糖(Fucoidan,FU)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保护神经元免受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OGD/RP)研究,明确FU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以大鼠神经元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三气培养箱和无葡萄糖的培养基建立OGD/RP细胞损伤模型.为明确JAK/STAT信号通路在FU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评估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创伤中心近9年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病例资料。用1∶1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为腔镜病例选择最合适的开腹对照病例。将匹配后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分别纳入开腹组和腔镜组,分析对比两组间入院时心率和血压、受伤后院前时间、院内术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ICU时间、术后呼吸机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总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二次手术率等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开腹组和腔镜组各111例(各占50%);最常见的致伤因素为交通事故伤,共75例(34%);最常见的受累脏器为小肠,共55例(25%)。腔镜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14 d vs.18 d,P=0.000);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明显减少(200 mL vs.400 mL,P=0.000);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开腹组[(3.54±2.52) d vs.(4.63±2.98) d,P=0.004]。但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3.51±1.56) h vs.(3.08±1.46) h,P=0.030];总住院费用亦高于开腹组(74 128.00元vs.47 911.40元,P=0.004)。结论:腹腔镜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其应用于腹部创伤的治疗能减少术中出血,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探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腹部创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铁死亡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铁死亡与急性肝损伤相关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细胞死亡形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对脂质过氧化修复活性的丧失,氧化还原活性铁的存在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脂氧化被认为是铁死亡的主要特征。目前铁死亡基因调控研究涉及常见肝脏疾病,包括药物诱导性肝损伤、肝细胞癌、肝纤维化、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功能衰竭、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基于铁死亡与急性肝损伤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未来利用靶向铁死亡的药物治疗,可为急性肝损伤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结论 铁死亡调控许多细胞生物过程以及其他下游效应,其异常表达从各个方面影响肝损伤的发生与发展。深入探究铁死亡基因调控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对寻找治疗急性肝功能损伤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单"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单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安全事故和投诉发生情况,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单,可减少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投诉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氧低温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脂代谢关键酶及解耦联蛋白1的影响.方法 分离骨骼肌,培养骨骼肌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并鉴定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温组、低氧低温组,处理48 h后通过RT-qPCR及Western-Blot实验检测脂肪分解关键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藏药翼首草提取物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和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使用70%甲醇提取翼首草中成分。体外培养人胃癌BGC-823细胞,将不同浓度翼首草提取物作用于BGC-823细胞。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翼首草提取物对BGC-823的半数抑制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翼首草提取物作用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情况;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翼首草提取物作用后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翼首草提取物作用后细胞PCNA、Cyclin D1和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分析翼首草提取物作用后细胞侵袭能力。结果翼首草提取物处理的胃癌BGC-823细胞活力下降,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作用24 h和48 h对胃癌BGC-823细胞抑制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30±8)μg/ml和(21±4)μg/ml,本研究后续分别以10、20、40μg/ml翼首草提取物处理胃癌BGC-823细胞48 h进行实验。10、20、40μ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恐动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评分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康复锻炼自我效能量表、疼痛数字评分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17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发生率4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272,95%CI=0.100~0.741)、文化程度(OR=0.168,95%CI=0.055~0.514)、疼痛(OR=2.376,95%CI=1.496~3.774)、客观支持(OR=0.220,95%CI=0.094~0.510)、应对自我效能(OR=0.814,95%CI=0.698~0.950)是恐动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女性、文化程度低、疼痛、客观支持及应对自我效能低更易发生恐动症,医护人员可根据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康复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