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背景: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中,神经营养与趋化理论得到普遍关注,随之各种神经再生室及许旺细胞营养因子应用的实验增多,但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报道。 目的:以聚四氟乙烯膜管作为神经再生室,观察分别植入许旺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后对桥接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在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新西兰纯种白兔24只,随机分为许旺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8只/组。聚四氟乙烯膜由上海塑料研究所制备,厚度0.15 mm,微孔径10~30 μm。神经生长因子为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3组兔显露右侧面神经颊支,切除8 mm建立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造模时切下的神经段于镜下剥除外膜,胰蛋白酶与胶原蛋白酶联合消化,L-多聚赖氨酸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且具有活性的许旺细胞悬液。将聚四氟乙烯膜管套缝固定于各组缺损区神经的两断端上,使神经缺损两断端在管内相距10 mm,许旺细胞组吸取自体许旺细胞悬液注入膜管内,组织黏接剂封闭膜管两端口;神经生长因子组吸取神经生长因子注入膜管内;膜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四导生理记录仪检查修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程度。 结果:细胞修复后6,12周,许旺细胞组面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生长因子组>膜管对照组(F=72.319,F =106.134,P均< 0.01)。细胞修复后12周,许旺细胞组神经干粗而直,走向顺畅,可见于再生室膜的微孔结构中,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神经生长因子组新生神经纤维较少,可见发育成熟的许旺细胞增多;单纯膜管组再生室内神经纤维较少。 结论:许旺细胞或神经生长因子植入聚四氟乙烯膜管内均可促进面神经恢复,但前者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中,神经营养与趋化理论得到普遍关注,随之各种神经再生室及许旺细胞营养因子应用的实验增多,但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报道。目的:以聚四氟乙烯膜管作为神经再生室,观察分别植入许旺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后对桥接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在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纯种白兔24只,随机分为许旺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8只/组。聚四氟乙烯膜由上海塑料研究所制备,厚度0.15mm,微孔径10~30μm。神经生长因子为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3组兔显露右侧面神经颊支,切除8mm建立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造模时切下的神经段于镜下剥除外膜,胰蛋白酶与胶原蛋白酶联合消化,L-多聚赖氨酸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且具有活性的许旺细胞悬液。将聚四氟乙烯膜管套缝固定于各组缺损区神经的两断端上,使神经缺损两断端在管内相距10mm,许旺细胞组吸取自体许旺细胞悬液注入膜管内,组织黏接剂封闭膜管两端口;神经生长因子组吸取神经生长因子注入膜管内;膜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四导生理记录仪检查修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程度。结果:细胞修复后6,12周,许旺细胞组面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生长因子组〉膜管对照组(F=72.319,F=106.134,P均〈0.01)。细胞修复后12周,许旺细胞组神经干粗而直,走向顺畅,可见于再生室膜的微孔结构中,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神经生长因子组新生神经纤维较少,可见发育成熟的许旺细胞增多;单纯膜管组再生室内神经纤维较少。结论:许旺细胞或神经生长因子植入聚四氟乙烯膜管内均可促进面神经恢复,但前者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窦底粘膜穿通对同期植入的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以及生物膜的应用效果。方法试验用小型猪3只,X线确定上颌窦底位置,全麻下拔除小型猪双侧上颌相应位置的牙,6个种植位点随机分为3组,实验A组穿破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实验B组穿破窦底粘膜加生物膜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窦底粘膜完整。术后6个月观察大体标本,做X线检查,做带种植体的骨磨片,观察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及窦底的愈合情况。结果大体标本显示种植体无松动,A组种植体暴露在上颌窦内,B组与对照组窦底粘膜完整。X线显示3组的种植体周围的骨质均匀,没有阴影。骨磨片镜下观察骨结合情况,3组没有差别。结论上颌窦底粘膜的穿通对种植体骨结合没有影响,窦底粘膜穿通后加生物膜有利于窦底粘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体外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从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方面评价新型生物材料羧甲基壳聚糖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  合成羧甲基壳聚糖钙,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并用DMEM制备浸提液。分别用含羧甲基壳聚糖钙浸提成分的培养液 (实验组)、DMEM 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和含6.4g/L苯酚培养液 (阳性对照组)培养骨髓基质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和MTT比色法评价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结果  红外光谱分析提示,羧甲基壳聚糖与钙离子发生了络合反应。镜下观察,细胞培养1、2、3d,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形态正常;阳性对照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固缩甚至崩解。MTT比色法,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吸光度(A)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的毒性分级为0级;阳性对照组A值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毒性分级为4级。结论  羧甲基壳聚糖钙复合材料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有良好细胞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可用于组织工程的新型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5.
膜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膜引导骨组织再生(membrane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MGBR)技术中,生物胶原膜在上颌前牙区种植骨增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上前牙区唇腭向骨量不足种植病例55例,随机分为2组,29例使用MGBR,同期植入种植体40颗(有膜组);另26例不应用MGBR,植入种植体40颗(无膜组),作为对照.观察2组患者种植前及修复前种植区牙槽骨的情况.用卡尺测量牙槽骨唇腭向厚度,用X线骨密度分析法评估平均密度的变化.采用X线片图像分析测量软件(Sidexis)和SPSS16.0软件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有膜组种植术前与永久修复前牙槽骨唇腭向的厚度及密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术前与永久修复前,有膜组与无膜组牙槽骨唇腭向厚度及骨密度变化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生物膜的患者,唇腭向骨厚度及密度的增加均优于未使用生物膜的患者.在上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术中,可推荐使用MGBR技术.  相似文献   
6.
2007年7月,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收治上颌左侧乳中切牙脱落后恒中切牙至今未萌患者1例,女,33岁,三维CT显示其上颌前牙区根方有一倒置阻生牙,并与鼻底相邻.  相似文献   
7.
超声骨刀拔除埋伏牙同期植入种植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7月,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收治上颌左侧乳中切牙脱落后恒中切牙至今未萌患者1例,女,33岁,三维CT显示其上颌前牙区根方有一倒置阻生牙,并与鼻底相邻。治疗方法:局麻下于唇侧做梯形切口,超声骨刀去唇侧骨板,收集碎骨片,超声骨刀切断并用牙挺挺出埋伏牙。在牙槽脊顶逐级备孔,植入种植体(size3.3&#215;12.0,ITI Switzerland),种植体在骨创处有6min暴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窦底粘膜穿通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3只小型猪上颌后牙区,12个种植位点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上颌窦底黏膜穿通;实验组B:上颌窦底黏膜穿通并植入胶原膜;对照组:上颌窦底黏膜不穿通.均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影像学检查,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种植体骨结合率无明显区别;组A与组B间,骨结合率也无明显区别.讨论:修复后的远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窦底粘膜穿通不影响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拔牙术中心血管意外的预防方法。方法对97例心血管患者在拔牙前采取预防措施,观察患者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结果无1例发生心血管意外。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拔牙术前后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防工作,能够避免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窦底粘膜穿通对同期植入的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以及生物膜的应用效果。方法 试验用小型猪3只,X线确定上颌窦底位置,全麻下拔除小型猪双侧上颌相应位置的牙,6个种植位点随机分为3组,实验A组穿破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实验B组穿破窦底粘膜加生物膜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窦底粘膜完整。术后6个月观察大体标本,做X线检查,做带种植体的骨磨片,观察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及窦底的愈合情况。结果 大体标本显示种植体无松动, A组种植体暴露在上颌窦内,B组与对照组窦底粘膜完整。X线显示3组的种植体周围的骨质均匀,没有阴影。骨磨片镜下观察骨结合情况,3组没有差别。结论 上颌窦底粘膜的穿通对种植体骨结合没有影响,窦底粘膜穿通后加生物膜有利于窦底粘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