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患者男,45岁,因喉内异物感和吞咽时喉部响声10余年于2011年1月20日入院.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喉内异物感,吞咽时喉部响声,易呛咳及喉部压迫梗塞感,反复做吞咽运动后及头部运动时喉内异物感及呛咳加重.无咳嗽咳痰,无声音嘶哑,无颈部及咽喉部疼痛.否认既往颈部外伤史.查体:双颈部舌骨平面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可触及条索状无痛性骨性硬度肿块,随吞咽上下运动,可触及摩擦感及听到弹响音并以左侧明显,双侧舌骨大角处无明显触痛点.纤维喉镜检查:见双侧下咽侧壁明显膨隆,黏膜光滑,右侧膨隆边缘接近声门裂上方,双侧声带运动正常(图1).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提高改良UPPP术后疗效,术中切除部分腭咽肌,并对术后疗效、咽腔成形特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经Apneagraph睡眠呼吸监测阻塞定位仪(AG)、纤维鼻咽喉镜结合Müller检查及鼻咽部3D-CT确诊的OSAHS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于全身麻醉下行传统的改良UPPP术,术中不切除部分腭咽肌;实验组56例,于全身麻醉下行改良UPPP术,术中切除部分腭咽肌。术后半年内每个月通过复查或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是否出现鼻腔反流、耳闷及听力下降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采用嗜睡程度评估量表(ESS)评价嗜睡状态,应用t检验与术前ESS评分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应用AG评价疗效。通过测量悬雍垂长度(L1)、软腭游离缘与咽后壁距离(L2)及鼻咽峡宽度(L3)了解咽峡成形结构特点,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假设检验并评价各测量值与疗效的关系。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显效50例(89.29%),有效6例(10.71%);术前ESS评分11.74±2.48,术后3.84±2.05。对照组显效19例(73.08%),有效7例(26.92%);术前ESS评分11.91±2.40,术后6.92±2.4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半年内两组均未见耳闷、听力下降、自家音增大等反映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并发症,半年后两组咽腔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L1分别为(5.91±3.38)mm和(6.20±3.76)mm(P>0.05);L2分别为(15.70±3.29)mm和(15.35±1.44)mm(P>0.05);L3分别为(20.54±3.33)mm和(16.43±2.21)mm(P<0.05),说明实验组的术后L3明显增宽。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疗效与L2手术前后的差值和L3手术前后的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并与二者呈负相关。由标化回归系数看出,L3手术前后的差值对术后疗效影响最大。结论:切除部分腭咽肌的改良UPPP通过有效增加术后鼻咽峡宽度提高了手术疗效,并且术后未出现咽鼓管功能、软腭功能、吞咽功能及构音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58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70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09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20例(2.8%),获得随访17例,随访率为85%,中位随访时间2(0 ~15)年.胆管癌诊断前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程15±11年(3 ~38年).有胆管炎的14例,其中重症胆管炎11例.合并肝脓肿12例,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症15例.术前辅助检查提示合并胆管癌诊断的依次为CT、MRCP、B超、肿瘤标志物等.胆管癌的术前临床诊断率为55% (11/20).行胆管癌根治术4例,姑息性手术7例,探查活检术6例,非手术治疗3例.根治术后1例失访,其余3例均存活,目前存活时间分别为1年1例,5年2例.姑息性手术7例,术后失访2例,存活时间1年2例,3年1例,5年1例.未切除者存活时间均未超过1年.结论 对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例有以下情况者应提高警惕,(1)病史较长、有胆管炎.(2)合并肝硬化.(3)影像学提示胆管壁增厚或肝内占位病变.(4)肿瘤标志物升高.这些提示发生胆管癌的可能性大.对这些病例应严格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获得根治切除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总结善愈聚丙烯补片在腹部小切口疝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26例腹壁小切口疝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治愈,手术时间30—70min,患者术后疼痛轻,未使用止痛药,无切口感染,无术后慢性疼痛,平均手术费用4100元,随访3~25个月,无并发症,异物感不明显。结论善愈补片修补腹壁小切口疝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82岁.发现右颈部肿物3年于2009年10月15日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颈部黄豆粒大小质软无痛性肿物,未治疗.近半年来肿物渐增大,并出现持续性声音嘶哑,无呼吸及吞咽困难,无咳嗽、咳痰,无进食呛咳,无明显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心导纳微分环(CADL)、肺导纳微分环(PADL)诊断瓣膜病。方法:选择经彩色超声多普勒,MRI检查确诊的瓣膜病患者60例,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的患者3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30例,对他们进行CADL和PADL的检测,结果:60例瓣膜病患者中有51例的CADL或PADL环形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率占85%,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者的15例中有12例CADL的Ⅰ相面积减小,有些还出现离心支切迹,Ⅲ相面积增大,Ⅴ向左移且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为80%,二尖瓣狭窄者的15例中有14例,PADL的Ⅰ相面积减小,Ⅲ、Ⅴ相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占9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的20例中有17例CADL的Ⅰ相末尾切迹明显,Ⅰ、Ⅲ相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为85%,主动脉瓣狭窄者的10例中有8例CADL的Ⅰ相面积减小并出现离心支切迹或双峰,Ⅴ向左移且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占80%。结论:上述结果提示我们,CADL,PADL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新兴检测技术,在瓣膜病的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入路腹膜前置人平面补片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和改良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从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采用平面补片,做腹股沟疝(斜疝、直疝、复发疝)的特定修补术式428例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50min),术后12~24h下床活动(平均20h),术后3~5d恢复日常行走活动,术后切口轻微疼痛,无需止痛剂使用,3d后白细胞、体温均恢复正常,术后5~7d出院。随访8~51个月,局部硬物感0.7%(3/428),疼痛发生率0.47%(2/428),尤复发。结论改良前入路腹膜前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是全腹股沟区修补,适合修复各型腹股沟疝,尤其适用于腹横筋膜缺损大的患者,操作简便、安全、经济,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海阳核电站运行前周边地区食品中放射性核素进行分析,获取该地区放射性核素基线值,为评估核电站对人群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核电站周围50 km范围内居民日常食用的22种食品样品,进行预处理、测量,采用效率曲线法计算样品中所含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Bq/kg),并估算当地居民由膳食摄入所致的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食品样品中检出的放射性核素为天然核素40K、238U、232Th、226Ra以及人工核素137Cs、60Co,检出人工核素刚达到探测下限,其余人工核素131I、134Cs、58Co未检出;40K、238U、232Th、226Ra、137Cs的活度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2.858、0.550、0.146、0.077、0.016 Bq/kg,范围分别为0.0266~2.2736,0.0013~1.3599,0.0127~0.2568,0.0043~0.0555,0.0065~0.0065,2.433~30.4572 Bq/kg;放射性核素平均活度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40K > 238U > 232Th > 226Ra > 137Cs > 60Co,各种核素所致年待积有效剂量为39.21 μSv/a,其中人工核素为0.03 μSv/a。结论 所检测海阳核电站周边地区食品中人工核素除微量137Cs、60Co外,未见其他人工核素;食品中各种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均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对周围居民造成的剂量负担较小。  相似文献   
9.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较大的切口疝,传统的修补方法不仅困难,复发率也高。2002年4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平面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对疝环直径>5cm及10cm的大、巨大切口疝[1]3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38~75岁,平均57岁。体重52~89kg,平均69.9kg。疝环直径8.5~18cm,平均14.2cm。初次切口疝24例,复发疝13例。距二次手术时间4~22个月,平均13个月。发病原因为切口感染15例,咳嗽、便秘致腹内压升高22例。发病时间为术后3~12个月。患者合并糖尿病8例,前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合一连体自主成型补片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体会。方法分析总结从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采用二合一连体自主成型补片,做腹股沟疝(斜疝、直疝、滑疝)的特定修补术式733例临床资料,并与国内及本修补中心另三种成型术式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本组733例手术,经统计总结随访4年,相比其他类型手术舒适度好、术式设计理念先进、适应证广,术后并发症少,无复发。这一效果居国内领先水平。结论二合一连体补片自主成型术式,在补片可塑性、补片成本、术式设计、精索孔扩张度、防止股疝或肌鞘疝、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适应证等方面较充填式、三合一式、平补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