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报道较多,但分型的研究极少,本文重点研究分型及分型后的诊断、治疗。BPPV分为主观性BPPV(S-BPPV)和客观性BPPV(O-BPPV),两者的区别是主观性BPPV无眼球震颤(眼震)。目的比较S-BPPV和O-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上的不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8月诊治的202例BPPV患者。结果 S-BPPV眩晕发作的潜伏期为(4.38±2.10)s,持续时间(8.65±3.98)s,而O-BPPV组分别为(3.17±1.09)s和(15.12±4.8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PV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88.8%,O-BPPV首次治疗成功率为8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复位手法次数S-BPPV组为(1.67±1.02)次,O-BPPV组为(2.98±1.0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S-BPPV与O-BPPV相比,眩晕发作潜伏期长但持续时间短,治疗循环数较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复发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3年我科收治的11例复发性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误诊或误治引起的复发患者4例,病理明确手术治疗后复发7例,其中5例为单纯手术后复发,2例为手术加术后放疗后复发.11例复发病例中,局部复发局限于鼻腔及鼻窦7例;局部复发侵犯眼眶、颅底、软腭及硬腭1例;局部复发侵犯腮腺和皮肤1例;面部、眼眶及颅底广泛侵犯者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1例.首次复发时间最短为治疗后10个月.所有病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的累积生存率为:1年生存率72.7%,2年生存率18.2%,3年生存率9.1%.结论 减少误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提高复发性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治愈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鼻眶沟通性肿瘤相对少见,对此类肿瘤的观察和研究也较少,而全身的多种类型肿瘤都可出现在鼻眶沟通性肿瘤中.本文对它们的发病情况、病理学类型、特征及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作一介绍,以提高病理医师对鼻眶沟通性肿瘤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获得准确的颅底手术相关解剖学资料,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方法福尔马林浸泡过的10例20侧成人头颅,分别用红、蓝色乳胶分别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灌注;再去除颅盖骨和脑组织暴露颅底内面、行上颌骨外旋后进一步解剖依次暴露前、中以及侧颅底,观察、分析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颅底解剖学数据。结果鸡冠前缘与筛板后缘连线中点的距离为21.6mm±2.28mm;鸡冠后部两侧筛板最大水平距离8.8mm±2.32mm,在鸡冠后缘基底部水平线以前、两侧筛顶外侧缘以内,行前颅底手术安全的;翼突根部内侧前缘与破裂孔前缘的距离为11.9mm±2.35mm(左)、12mm±1.85mm(右),翼突根部外侧前缘与卵圆孔前缘的距离14.4mm±1.87mm(左)、14.8±2.34mm(右),前鼻嵴至海绵窦颈内动脉前曲部的距离66.9mm±2.91mm(左)、67.6mm±2.23mm(右),翼突基底部对应的中颅底是蝶鞍两侧的海绵窦,两侧圆孔的连线相当于海绵窦的前界,同侧圆孔和卵圆孔的连线相当于海绵窦的外侧界,翼突及其毗邻的解剖结构是中颅底手术的重要标志,以翼突或其残端为标志行颅底手术不至于损伤海绵窦和颈内动脉;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也是中颅底手术的重要标志。结论上颌骨外旋后,可对前、中以及侧颅底充分暴露;正确认识颅底的鸡冠、筛板、翼突、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圆孔、卯圆孔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这些临床标志,为颅底手术安全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