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4篇 |
免费 | 207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63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3篇 |
内科学 | 64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68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72篇 |
综合类 | 466篇 |
预防医学 | 27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46篇 |
中国医学 | 2130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21篇 |
2020年 | 138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251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55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毒邪论是一种与传统中医中风病理有所不同的理论 ,在中风毒邪论指导下形成解毒通络方是较为理想的神经保护剂 ,可解决目前神经保护治疗的主要障碍 ,有望成为提高中医治疗中风急性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肖永俭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1)
通过大量循经疼痛病例观察,认为循经疼痛与经循线上的损伤、大脑皮层机能、植物神经机能状态、植物神经末梢结构的特殊联系有关。提出探求循经疼痛的病因对研究牵涉痛与经络的关系、防止手术损伤经络、治疗某些顽固性疼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皮电刺激与电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对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对比经皮电刺激与电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FS)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 66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治疗组 (A组 )、电针治疗组 (B组 )、药物对照组 (C组 )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其中A组和B组均采用以FS常见的 1 8个压痛点邻近穴位为刺激点 ,C组采用口服阿米替林为主的西药。结果 :A组及B组的有效率及痊愈显效者 6个月、1 2个月及 2 4个月随访结果同C组比较 ,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但A组同B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经皮电刺激或电针刺激穴位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优于药物组 ,而经皮电刺激是一种无创痛且被患者乐于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nNOS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改善戒断症状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吗啡自然戒断模型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测定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mRNA的表达。观察戒断后 ,针刺“足三里”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L N 硝基精氨酸 (L NAME)对吗啡戒断大鼠戒断症状和脑组织n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戒断组nNOSmRNA表达增加 ,针刺组和L NAME组nNOSmRNA表达比戒断组减少。针刺组戒断积分比戒断组少 ,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具有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mRNA表达的作用 ,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改善吗啡戒断症状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ANALYSIS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ULCERATIVE COLITI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QIGONG
Ulcerativecolitisbelongstocategoryof"diarrhea"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incel968,theauthorhastreated113casesofulcera-tiveco1itiswhoareassignedrandomlytoEAp1usQigonggroup(treatmentgroup),andcontro1group(traditionalacupuncturegroupandsimpleQigonggroup)f…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灸天突穴治疗慢性单纯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慢性单纯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灸天突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灸天突穴是一种治疗慢性单纯性咽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和电针组(6只)。右侧前脑内侧束注射六羟基多巴胺制备PD模型。电针组于造模1周开始高频(100Hz)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电针21d。以酪氨酸羟化酶(TH)、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化阳性分别显示SVZ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分裂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右侧纹状体有较强的TH表达,而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表达均几乎为零;模型组右侧SVZ的PCN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和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增高(P<0.01);模型组右侧SVZ的GFA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电针可不通过增加TH表达而逆转PD大鼠损伤侧SVZ的PCNA和GFAP表达减少,提示其改善PD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根据自愿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8例。A组采用电针配合中药熏洗治疗,B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C组采用单纯中药熏洗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分析。结果 A组治愈率为71.4%,B组为42.9%,C组为28.6%,A组明显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能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10.
《针刺研究》2015,(5)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中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频率电针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高频电针组及低频电针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并再灌注40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高频电针组及低频电针组于结扎成功即刻起分别以120Hz及20Hz持续电针"内关"穴50min。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血栓素B 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浆ET、ANP、TXB2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NO含量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频电针组和低频电针组的血浆ET、ANP、TXB2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血浆6-Keto-PGF1α含量及血清NO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频电针组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低频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大鼠"内关"穴可以调节血管活性物质,这可能参与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治疗作用。此外,不同频率电针对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作用不完全相同,这可能是不同手法针刺疗效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