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96篇 |
免费 | 371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7篇 |
儿科学 | 18篇 |
妇产科学 | 87篇 |
基础医学 | 81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2191篇 |
内科学 | 150篇 |
皮肤病学 | 59篇 |
神经病学 | 27篇 |
特种医学 | 1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508篇 |
综合类 | 2500篇 |
预防医学 | 1749篇 |
眼科学 | 94篇 |
药学 | 1171篇 |
36篇 | |
中国医学 | 6367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275篇 |
2022年 | 391篇 |
2021年 | 572篇 |
2020年 | 380篇 |
2019年 | 283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208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346篇 |
2014年 | 803篇 |
2013年 | 776篇 |
2012年 | 865篇 |
2011年 | 965篇 |
2010年 | 955篇 |
2009年 | 791篇 |
2008年 | 890篇 |
2007年 | 726篇 |
2006年 | 619篇 |
2005年 | 657篇 |
2004年 | 728篇 |
2003年 | 617篇 |
2002年 | 403篇 |
2001年 | 410篇 |
2000年 | 321篇 |
1999年 | 307篇 |
1998年 | 329篇 |
1997年 | 323篇 |
1996年 | 223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44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4)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归于"脉痹"范畴,"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间,同行如椎刺或两股肿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明确命名为"股肿"。中医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结合辨证论治及中医特色疗法,包括中药熨烫、涌泉穴温和灸、中药外敷、芒硝冰片散外敷、穴位贴敷、按摩、汤剂口服等多种手段,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未病先防。临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因人因病,以预防DVT发生为主,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370-2372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配合妇康丸治疗剖宫产术后气虚血瘀型恶露不绝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剖宫产术后气虚血瘀型恶露不绝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B组44例给予妇康丸治疗,A组46例给予穴位按摩配合妇康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子宫恢复情况。结果 A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3.48%)高于B组(79.55%,P<0.05);A组治疗后血质、阴道出血量、血色、面色、腹痛或小腹痛评分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后子宫三径和小于B组,子宫下降幅度高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妇康丸有利于改善剖宫产术后气虚血瘀型恶露不绝患者临床症状,加快子宫恢复,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联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H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8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于出血基本停止、血肿区域无扩大后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外治,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治疗4周后颅脑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颅脑血流动力学、颅内压(I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tau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2组临床结局。结果 2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颅内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ICP及血清IL-1β、tau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Vm)和血清BDNF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GOS评分、Barthel指数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外治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显著促进HICH患者颅内血肿吸收,改善颅脑血流动力学,降低颅内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脑神经保护效应,机制可能与调控IL-1β、BDNF、tau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按摩结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在儿童吞咽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吞咽功能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中医手法按摩结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的方案进行相应治疗,对照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训练。采用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吞咽能力,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血压波动、喉痉挛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论中医手法按摩结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儿童吞咽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吞咽功能,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按摩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门诊收治的112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实施单纯针刺治疗,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对治疗组实施按摩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为(3.3±1.1)分,低于对照组的(4.2±1.1)分(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4%,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结论:按摩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症,能够快速缓解患者机体痛苦,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产妇在围产期阶段接受腹部按揉联合穴位按摩干预,以促进产后排便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在我院分娩的产妇82例,将其以数字随机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围产期实施常规产科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方案基础上实施腹部按揉联合穴位按摩干预。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产后首次排便时间和产后住院接受恢复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仅有2例出现排便功能异常,少于对照组的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产科围产期干预计划的满意度达到75.6%,高于对照组的92.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妇在围产期阶段接受腹部按揉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可以有效促进产后排便功能的恢复,使住院治疗时间缩短,使产妇在产后能够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采用旋提手法按摩与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对照组为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