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巧玲  胡晓文 《广州医药》2023,54(2):101-104
目的 比较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后采用地屈孕酮以及少腹逐瘀汤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预防息肉复发的效果。方法 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妇科2019年1月—2020年7月间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随机选取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屈孕酮组和少腹逐瘀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TCRP治疗,地屈孕酮组实施TCRP+地屈孕酮治疗,少腹逐瘀汤组实施TCRP+地屈孕酮+少腹逐瘀汤治疗,术后对3组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3组患者干预3、6、12个月息肉复发情况、子宫内膜厚度以及不良情况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第6、12个月时,地屈孕酮组及少腹逐瘀汤组复发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地屈孕酮组及少腹逐瘀汤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腹逐瘀汤组及地屈孕酮组3次复查子宫内膜厚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少腹逐瘀汤组治疗12个月时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地屈孕酮组(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加服少腹逐瘀汤与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种植体植入同期引导骨再生(GBR)患者术后伤口裂开、屏障膜过早暴露于口腔环境后,非手术干预处理后的不同转归及其对种植区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128例牙槽嵴骨量不足需行牙种植体植入同期GBR的患者纳入本临床研究。术后发现伤口早期局限性裂开后立即行1~3周的非手术干预治疗。分别记录术后2周内伤口裂开、3周非手术干预期间和Ⅱ期手术时软组织愈合的临床数据。分别于术后当天和Ⅱ期手术前拍摄术区的标准化根尖X线片,以评价膜暴露的不同转归对种植体骨结合、边缘骨吸收(MBL)的影响。结果 128例患者术后2周内伤口裂开的发生率高达52.34%。其中3例患者由于感染导致种植体骨结合失败,未能完成后续的实验。其余的125例患者根据伤口愈合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1)A组,伤口裂开伴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膜早期暴露,共53例;(2)B组,ADM膜早期穿孔伴覆盖螺丝暴露,共12例;(3)C组,伤口无裂开正常愈合,共60例。通过非手术治疗,A组所有膜早期暴露的患者暴露的膜均逐渐被牙龈组织重新覆盖。Ⅱ期手术时,种植体近远中MBL情况,A组有12例,吸收量分别为(0.48±0.19)mm、(0.52±0.24)mm,B组有11例,吸收量分别为(1.00±0.39)mm、(0.80±0.40)mm,C组仅2例发生MBL。t检验结果显示,A和B组内近中和远中的MB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近远中MBL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近远中MBL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非手术干预通过维持创面清洁、预防感染,推迟早期暴露膜在体内的降解,促进上皮愈合,降低对骨愈合的不利影响,是挽救GBR术后伤口裂开获得延期愈合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鼠γ—干扰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克隆小鼠γ-干扰素(γ-IFN)基因,构建并鉴定小鼠γ-干扰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 从BALB/c小鼠脾脏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出小鼠γ-干扰素基因,分别用EcoR Ⅰ、BamH Ⅰ双酶切扩增片段和pcDNA3.1(-),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成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γ-IFN,转化产物通过PCR扩增筛选,双酶切鉴定;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RT—PCR产物电泳可见一约500bp大小目的片段,PCR和双酶切电泳结果均证实已插入约500bp的γ-IFN基因片段;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小鼠γ-干扰素基因完全正确。结论 成功构建了小鼠γ-干扰素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气道内实施哮喘小鼠基因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在临床上治疗浅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浅Ⅱ度烧伤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依次编码,采用随机排列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每组30例。患者入院当天,拍照计算创面面积,并用咽拭子取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行创面清创术,分别在创面上敷以纳米银敷料、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以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于治疗后第5天,用咽拭子取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采用痛觉评分标准,通过询问与观察患者换药时的痛觉情况,评估患者换药时痛觉评分。于治疗后第7天,拍照计算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最终愈合时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及SNK-q检验。 结果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在治疗后第5天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数结果分别为2例(6.6%)、9例(30.0%)、1例(3.3%),3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62,P=0.004);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的细菌培养阳性数结果显著优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06)。纳米银敷料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及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治疗后第5天的痛觉评分[(8.6±0.5)、(6.6±0.8)、(0.6±1.3)分],治疗后第7天的创面愈合率[(61.67±18.22)%、(86.77±15.32)%、(99.80±0.56)%],创面愈合时间[(11.5±1.3)、(10.3±0.7)、(7.3±0.7)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201.7、19.9、55.7,P值均小于0.05);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组治疗后第5天的痛觉评分显著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治疗后第7天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具有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及减轻换药痛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汇总分析我院奥沙利铂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奥沙利铂不良反应报告33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疾病及不良反应信息。结果所收集的奥沙利铂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神经毒性和骨髓抑制为主,经处理后转归良好。不良反应报告率7.58%。结论奥沙利铂不良反应种类较多,需要临床及时监测和规范处理。  相似文献   
6.
阿片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是癌痛治疗合理用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2011年用于癌痛治疗的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以了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趋势,为阿片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癌痛病人获得允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许筠主任医师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将中医"肾络"与象思维有机结合,运用中医象思维中"取象比类"法与虫类药物的外形、结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及功效紧密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突出,充分发挥了传统中医学在慢性肾脏病诊治中的独特作用,也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某科室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动态监测和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0-2011年我院某科室各季度共240份I类切口手术病历,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和评价。结果:某科室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改善,用药率、用药品种和术后用药时间等指标明显改善。结论:经多部门联合干预,某科室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合理性大幅提高,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淋巴管肌瘤病(LAM病)是一种罕见疾病,但在过去的10多年间,LAM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1].2010年1月,ERS发表了全球首部LAM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内容包括LAM病的诊断标准、评估方法以及高危人群的筛查与治疗[2],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LAM病的认识及已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反射性肠淤张X诊断对临床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我院10-11年的100例放射科诊断反射性肠淤张住院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临床诊断胆、肾绞痛及胰腺炎的病例35例,急性阑尾炎的有28例,腹部外伤的有24例,腹部肿瘤的4例,肺炎1例,其它的8例.结论可以进一步提高传统X线急腹症中对“反射性肠淤张”诊断的认识,并为临床进一步针对性检查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