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基于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CTA)联合颅脑CT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中药通脑饮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 选取江苏省中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23年9月治疗的240例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9例),通脑饮组(141例)。基于指南对照组采用抗聚、抗凝、降脂稳斑、脑保护及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案;通脑饮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通脑饮200 mL,早晚温服。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行CTA联合CTP检查,并于6个月时复查CTA和CTP。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法判断颅内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并对治疗前后病变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不良结局。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血管狭窄不同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5.369,P<0.01);对照组患者血管狭窄减轻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血管狭窄好转率更高(χ2=84.179,P<0.01),疗效更好(好转率86.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rCBV与rCBF均显著升高(P<0.01),MTT、TTP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rCBV、rCBF、MTT、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rCBV、rCBF均显著升高,MTT、TTP均显著降低(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Z=15.097,P<0.01);对照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NIHSS评分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患者预后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6,P<0.05)。出院6个月后通脑饮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协定方通脑饮有较好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作用,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脾健膵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4例DPN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甲钴胺片、硫辛酸胶囊或依帕司他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脾健膵饮.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计算中医证候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并检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积分更低(均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3.83%)明显高于对照组(80.85%,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空腹血糖(FBG)和2 h餐后血糖(2 hPG)水平均显著下降;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IL-10水平显著上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指标变化趋势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补脾健膵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佳,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小,可能与该疗法可降低血糖水平、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并提升神经传导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4.
徐小雨姚蓓蓓朱清唐晓刚梁森吴明华 《实用老年医学》2020,(2):181-185
<正>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内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脑血流中断5 min,神经细胞将出现不可逆损害。脑梗死病灶由缺血中心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恰好是局部缺血引起炎症,造成脑损伤的关键部位。半暗带虽然有损伤,但仍然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可以逆转脑组织损伤。因此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发生机制,合理利用炎性标志物,对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价尤为重要。阻断炎性通路,减轻神经元损伤,将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靶点之一。1脑梗死的炎性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