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760篇 |
免费 | 3187篇 |
国内免费 | 159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1325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4909篇 |
内科学 | 4442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30篇 |
特种医学 | 91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6篇 |
外科学 | 3455篇 |
综合类 | 14023篇 |
预防医学 | 2672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5211篇 |
217篇 | |
中国医学 | 3096篇 |
肿瘤学 | 71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3篇 |
2024年 | 647篇 |
2023年 | 1313篇 |
2022年 | 1499篇 |
2021年 | 2388篇 |
2020年 | 1978篇 |
2019年 | 1507篇 |
2018年 | 766篇 |
2017年 | 1368篇 |
2016年 | 1385篇 |
2015年 | 1463篇 |
2014年 | 2334篇 |
2013年 | 2173篇 |
2012年 | 2621篇 |
2011年 | 2745篇 |
2010年 | 2427篇 |
2009年 | 2190篇 |
2008年 | 2165篇 |
2007年 | 1985篇 |
2006年 | 1751篇 |
2005年 | 1777篇 |
2004年 | 1610篇 |
2003年 | 1679篇 |
2002年 | 1400篇 |
2001年 | 1393篇 |
2000年 | 1009篇 |
1999年 | 781篇 |
1998年 | 582篇 |
1997年 | 450篇 |
1996年 | 451篇 |
1995年 | 295篇 |
1994年 | 244篇 |
1993年 | 137篇 |
1992年 | 113篇 |
1991年 | 199篇 |
1990年 | 249篇 |
1989年 | 287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冯爱文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6,20(4):349-350
胃癌经淋巴道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癌组织内的淋巴管生成是发生淋巴道转移的重要起始环节,胃癌组织内新生的淋巴管出现形态结构、空间分布和功能异常改变。VEGF—C/-D及其受体VEGFR-3与肿瘤淋巴管生成、淋巴道转移及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测定VEGF—C和淋巴管标志物表达可预测和评估胃癌淋巴结受侵犯、转移状况。胃癌组织内的抗淋巴管生成实验已取得进展,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4.
5.
本文应用核苷掺入技术及电镜观察首次证实雷公藤内酯对人胃癌细胞株 FGC_(85)的杀伤作用。用药早期,细胞数,分裂指数及 DNA,RNA 合成无明显变化,但出现核仁脱粒及核仁破碎等变化;晚期,电镜观察发现细胞以凋落方式死亡,药物主要作用于间期细胞,其杀伤机构的始动环节可能与核酸代谢障碍无关。 相似文献
6.
7.
8.
9.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胃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参与这个过程的很多基因及其产物可能成为判断病人预后的指标。表观遗传改变及基因多态性不仅影响肿瘤的易感性也与肿瘤的恶性表型有关,也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候选指标。近年来,微阵列与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的发展正成为寻找新的胃癌预后指标的有利工具。联合检测这些标志物不仅可以预测胃癌病人的预后,而且能够提供个体化治疗与预防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