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3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5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9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为临床特点的一组症状群,其基本病理缺陷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属于中医“水肿”范畴。 相似文献
2.
李绍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2):31-32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杏苏散加味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106例,有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6例为门诊家庭病床病例),其中急性支气管炎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大者52岁,最小者4岁。4—10岁1例,11~46岁14例,17~25岁24例,25~35岁18例,35岁以上4例。慢性支气管炎34例,男28例,女6例,发病2~10年者26例,10年以上二者8例。 相似文献
3.
王鲁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9):137-139
咳嗽是多种病因作用于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咯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证候,其外感或内伤的发病率均较高。文章结合辨证施治的效果,参考古籍文献和作者的师承经验体会,简要阐述杏苏散在咳嗽证中的加减治疗应用,解读杏苏散作为咳嗽基础方较广泛的实用性和良好实效性,结合治疗验案分析说明,力求为咳嗽证的治疗和杏苏散于临床更好地使用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杏苏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7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杏苏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喉源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杏苏散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头孢拉定、咳特灵、化痰止咳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3%,对照组为88.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杏苏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 ,由 :杏仁、紫苏、前胡、桔梗、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生姜、大枣等组成。本方具有疏风解表 ,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笔者此方加减治疗哮喘、肺炎、肺痨等上呼吸道疾患 ,屡获佳效 ,现介绍如下 :1 哮喘刘某 ,女 ,3 8岁 ,1 999年 1 1月 5日初诊 :咳嗽气喘 ,喉中有痰鸣声 ,已 2年有余。患者自 1 997年初以来患哮喘病 ,每遇寒冷及天气变化而加剧 ,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屡用氨茶碱、博利康尼等西药 ,仅能短期控制。近一月来咳嗽气喘加重 ,痰多而清稀 ,喉间有哮鸣声 ,胸闷气短 ,形寒肢冷 ,面色暗淡 ,口渴喜热… 相似文献
7.
杏苏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在冬春气候多变之时,最易为六淫之邪侵袭,不论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必当其冲,致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笔者在临证中常用杏苏散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该病,所验颇丰。杏苏散载于《温病条辨》一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用杏苏散辨证加味治疗小儿咳嗽120例,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儿。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4个月;病程最短1天,最长45天。辨证属风寒咳嗽型68例,属脾虚痰湿咳嗽型52例。 相似文献
9.
杏苏散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秋燥胜气论》,原文为“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药物组成为紫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橘皮、杏仁。杏苏散以苦温甘辛为法。既为燥邪为何方中除杏仁一味润肺之品,余无润燥之药,方中甚至出现了燥湿化痰之二陈汤,且以辛温为法,凉燥为何证,此方是否可以治疗燥,后世医家亦多有争议,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