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1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18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136篇
中国医学   3038篇
肿瘤学   1篇
  2025年   37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汉是后世治疗渴症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概括为八法,试述如下: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口渴症,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痉湿喝病》篇第二十六条指出:“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多汤主之。”“喝”是伤暑病,所谓“太阳中热”,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太阳证。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热熏蒸,多致腠理开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暑必发热,  相似文献   
2.
3.
对《金匮要略》疼痛症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情志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金匮要略》情志病证的表现、主要的情志病,以及证治特色。  相似文献   
5.
6.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临床写实,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内科杂病专著,仲景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医学家,除他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外,还在于他善于把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运用临床实践中去,本文从《金匮要略》辨证施治中论述张仲景的逻辑思维方法,不妥和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金匮》脉象,主病独特,有一脉主病截然相反者,如浮虽主表,但不可概言表;沉虽主里,但不可慨言里;迟虽主寒,但不可概言寒:数虽主热,但不可概言热。《金匮》论脉,既论述具体脉象,又以之解释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书中标点的合理运用,对于进一步理解原文,并切近仲景原意,有很大帮助,兹就本人教学中的体会,略陈管见,不当之处,尚祈同道指正。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第二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原文标点,根据《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以下同)。按上述标点, “当有脓血,吐之则死”隔在两个问号之间,自成一句,“吐之”在语气上自然指的是“脓血”。但仲景“吐之”本意在这里不是指脓血,而指的是“吐法”。因此,笔者认为此段的标点应改为“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  相似文献   
9.
疒徵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1何为瘀血《内经》中虽有关于瘀血的论述,但很不明确,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脉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  相似文献   
10.
张苏颖 《中医药学刊》2003,21(7):1202-1202
界定瘅疟的概念,考察其性质,不应孤立地依据某一条经文,而应综合历代医家尤其是《内经》关于瘅疟的所有论述,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客观而全面的结论,为瘅疟的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