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25篇
  2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2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生素A软胶囊联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重庆市合川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气管内给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首剂量40~100 mg/kg,根据病情需要6~24 h重复用药,最多3次,72 h后不再给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A软胶囊4 500 U/d,以配方奶为载体,每天11:00~12:00一次性给予。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机械通气参数、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6%、9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呼吸频率(RR)、呼气末正压(PEEP)、吸入气中氧浓度分数(Fi O2)、丙二醛(MDA)均显著降低,氧分压(Pa O2)、p H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A软胶囊联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肺功能,减轻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实验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效应面法制备并优化了温敏型麝丹眼用即型凝胶,其处方最佳基质为18%的泊洛沙姆407(P407)和5%的泊洛沙姆188(P188);应用安东帕MCR302 流变仪对其进行了流变学考察,振幅扫描结果显示应控制其应变(γ)<0.5%,在高频区其弹性模量(G')大于黏性模量(G\"),表现为凝胶特征,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温度扫描G',G\"及相角(δ)的变化来确定了其相变温度(TSG)为33.25 ℃,触变性实验显示其结构恢复时间短于5 s;分别采用表面张力仪、露点渗透压仪分别测定了其表面张力和渗透压,结果分别为36.43 mN·m-1,320.6 mOsm·kg-1;荧光标记示踪法观察了其在眼角膜的滞留时间为180 min;其溶出实验表现为零级释放动力学特征,麝香酮和丹酚酸B的释放与药物溶蚀线性相关;眼部刺激性实验显示其无刺激性。麝丹即型凝胶有望为临床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提供一种新型外用长效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人患者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探讨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ICU 2015年5月~2016年12月共发生的9例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上报资料,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找出9例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重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重要原因包括患者谵妄不配合或兼有故意拔管倾向;护士对患者约束不当;医护间缺乏沟通、镇静目标不明确,患者风险宣教无效;未及时评估拔管时机;护士不在患者身边;护士自身疲劳;护士未做到动态评估患者病情。结论:应用RCA方法回顾性分析非计划性拔管者的不良事件上报资料,找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力求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或可为重症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室侵入性操作护理的医院感染管理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对危重症患者实施侵入性操作是重症监护室抢救危重患者常用的重要手段。作者认为,在医院建立完整的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网,构筑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护理行为;在对危重症患者实施侵入性操作时,加强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管内导管等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切断感染链,是控制因侵入性操作而发生医院感染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5.
朱琼  朱淑萍 《护理研究》2010,(5):1292-129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现状,探讨其对策。[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8年12月职业暴露登记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48人发生职业暴露,无一例因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结论]职业暴露是目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职业安全,加强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波形蛋白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门诊行结肠镜检查的17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粪便中分别提取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分析其波形蛋白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 60例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波形蛋白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51.67%(31/60),17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波形蛋白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4/17,30名正常对照中无一例检测到波形蛋白基因甲基化.结论 粪便中波形蛋白基因甲基化是结直肠癌进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粪便中波形蛋白基因甲基化分析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BL在ICU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科室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实习的170名护生(72名护理本科生,98名护理大专生)采用随机分层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PBL教学法及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方法.结果 护生在ICU通过PBL教学后提高了实习成绩.结论 PBL教学能促进护生在ICU临床学习的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兔实验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动静脉瘘模型建立的可行性.方法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只兔子建立实验性动静脉瘘,并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瘘口附近动静脉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5只兔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侧侧吻合均一次成功.血管造影清楚显示吻合口近端动脉与近端静脉、近端动脉与吻合口两端静脉、吻合口两端动静脉同时显影,且随着注射造影剂压力的增大,吻合口远端颅内静脉细小属支亦见显影.结论通过显微血管吻合方法建立兔颈总动脉一颈外静脉动静脉瘘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CT分型与其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硬化的CT分型与临床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357例肝硬化的CT表现进行分型。分析各型肝硬化的脾脏增大、侧枝静脉曲张、腹水、胸腔积液、原发性肝癌、胆囊结石、血常规和肾功能等情况。 结果 357例肝硬化中均匀型87例(占24.4%)、节段型41例(占11.5%)和结节型229例(占64.1%)。节段型和结节型患者,重度脾肿大者分别为29.3%和20.5%,均匀型为8.0%,x~2值分别为10.26和17.95,P值均<0.01。侧枝静脉曲张出现率以节段型最高(70.7%),其次为结节型(17.0%)和均匀型(2.3%),x~2=53.22~12.11,P<0.001。有腹水者结节型182例(79.5%),节段型11例(16.8%),均匀型9例(10.3%),x~2值分别为126.0和47.28,P值均<0.001。原发性肝癌结节型患者中为68例(29.7%),节段型1例(2.4%),均匀型5例(5.7%),x~2值分别为20.35和13.58,P<0.001。结节型血红蛋白降低例数显著多于均匀型,x~2=10.83,P<0.001。节段型和结节型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均数和血小板数均数均显著低于均匀型,t值分别为1.99、2.04和2.10、2.23,P值均<0.05。节段型和结节型患者血清尿素氮浓度升高例数显著多于均匀型,x~2值分别为10.30和8.51,P值均<0.005,结节型患者的血清尿素氮浓度显著高于均匀型,t=2.52,P=0.0029。结论 CT的肝硬化分型与肝硬化并发症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胃间质瘤患者行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胃间质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和治疗组各49例。传统组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组行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4%,显著高于传统组的73.47%,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6%,显著低于传统组的2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