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篇 |
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98篇 |
内科学 | 22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1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药学 | 59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恶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报告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恶变1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颅底硬膜外表皮样囊肿恶变临床比较少见。影像学对表皮样囊肿典型病例诊断不难,恶变病例较困难,常需术后病理。外科治疗为首选。结论表皮样囊肿恶变机制目前不清,治疗应在手术切除基础上给予放射和化学治疗,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率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全身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全身多系统组织活检(包括淋巴结、肝、骨髓、肺、胸膜组织)形态学相似,均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特殊染色可见少量抗酸杆菌,符合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特点。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检查,临床与病理均需与结核、麻风及某些淋巴瘤相鉴别,治疗以化疗为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鼻腔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多边形上皮样瘤细胞组成,排列成巢状,由富含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大小不一,胞质丰富透亮,呈空泡状,核小,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显示EMA(+)、CKpan(+)、CD10(-)、CK7(-)、HMB45(-)、S-100(-)、Calponin(-)、SMA(-)、GFAP(-)、TG(-)。结论鼻腔原发透明细胞癌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提高对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前未获明确诊断,经左胸腹联合切口进行了完整切除,病理检查提示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结论: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属于少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现有诊断技术在术前很难明确,而主要依靠术后切片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复发及转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分析1例脾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4 a肝转移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对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瘤细胞梭形,呈束状、旋涡状或席纹状排列,间质大量炎症细胞弥漫浸润,脾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肝转移灶瘤细胞轻度异型,局部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Vimentin、SMA阳性,ALK阴性。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少见肿瘤,诊断须依赖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大多预后较好,出现异型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丙基硫氧嘧啶(PTU)诱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以肺出血为主要表现的PTU致AAV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服用PTU5a,出现痰中带血、咯血,查尿潜血、蛋白、核周型ANCA(p—ANCA)、抗核抗体(ANA)均阳性。确诊后停用PTU,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结论:PTU可诱发AAV,及时停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1例肺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随访情况,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5篇。结果: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是抗原长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及局部炎症,从无到有产生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免疫性增殖,从良性转化为恶性,出现异常克隆而导致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免疫组化特点:若κ和λ两种轻链同时染色,为多克隆性,通常提示病变的组织为良性反应性增生;若病灶细胞的免疫球蛋白仅有一种轻链(κ或λ)染色阳性,即单克隆性,则见于原发性肺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CD20(+)。结论: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瘤大多属低度恶性,发展缓慢,早期不易浸润至远处部位,手术切除彻底,术后化疗效果好。需与肺的恶性肿瘤、淋巴细胞间质肺炎、淋巴瘤样肉芽肿、隐球菌性肺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