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54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72篇 |
中国医学 | 3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单盲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法观察了褐藻糖胶治疗15例高脂血症病人的疗效。结果显示,褐藻糖胶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并初步探讨了其产生疗效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3.
褐藻叉开网翼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网地藻科褐藻叉开网翼藻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实验。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HPLC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借助IR,MS及NMR鉴定结构;通过改良的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从叉开网翼藻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orreyol(Ⅰ),4β,5-αdihydroxycubenol(Ⅱ),3-farnesyl--phydroxybenzioc acid(Ⅲ),chromazonarol(Ⅳ),岩藻甾醇(Ⅴ),苯乙酰胺(Ⅵ),4-羟基苯甲酸(Ⅶ)和正十六酸(Ⅷ)。结论:化合物Ⅱ和Ⅳ系首次从该海藻中发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网地藻科海藻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无明显活性(IC50>10μgmL-1)。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价鼠尾藻和海黍子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方法 分别利用 3种体系 ,通过对羟自由基 (· OH)、超氧阴离子 ( O÷2 )和 1,1-二苯基 - 2 -苦味肼基自由基 ( DPPH· )清除效率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对· OH、O÷2 和 DPPH·均有很高的清除效率 ,且效果相近。结论 鼠尾藻和海黍子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是一类潜在的海洋生物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6.
褐藻铁钉菜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层析手段,从采自浙江南麂岛的褐藻铁钉菜(Ishigeokamurai)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应用多种波谱技术,分别确定为:3β,28ξ-二羟基-24-乙基-5,23Z-胆甾二烯(J),13^2S-羟基脱铁叶绿素a(Ⅱ)。脱镁叶绿素a(Ⅲ),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Ⅳ),1-O-十六烷酰基甘油酯(V)和l-O-(8Z-十四碳烯酰基)甘油酯(Ⅵ)。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得到,Ⅰ和Ⅵ分别为新化舍物和新天然产物,Ⅰ~Ⅲ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和肿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海藻海蒿子为原料制备褐藻糖胶,并对不同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比较,对多糖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海蒿子脱脂干粉分别经水提取和酸提取以获得粗多糖,粗多糖分别经乙醇沉淀法和CaCl2沉淀法进行纯化。选取多糖组分F4用Q—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 G-200凝胶柱进行分级分离,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鉴定纯度及相对分子质量,气相色谱分析多糖的中性单糖组成。结果F4经分级分离得到3个级分:P1、P2和P3。P1、P2和P3均为均一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94400、61500和167600;P1由岩藻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构成,摩尔百分比43.4:33.3:6.2:4.3:12.8;P2由岩藻糖、木糖、甘露糖和半乳糖构成,摩尔百分比44.4:15.1:23.8:16.7;P3由岩藻糖、木糖和半乳糖构成,摩尔百分比68.9:3.7:27.4。结论P1、P2和P3的单糖含量均以岩藻糖为主,但其他单糖组成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褐藻多糖铁对环磷酰胺致贫血小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褐藻多糖铁(SPIC)的补血效果。方法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给小鼠造模,造成其免疫缺陷贫血,然后灌胃给药,检查外周血象、血清铁和转铁蛋白浓度、粒系造血祖细胞集落(CFU-GM)和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培养、T淋巴细胞增殖率。结果SPIC高剂量组对外周血象的恢复、粒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和成纤维细胞集落的形成以及T淋巴细胞的增殖,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该组的血清铁和转铁蛋白含量也与市售多糖铁胶囊组相近。结论SPIC不但能够给机体补充铁,而且还能发挥其配体褐藻多糖(SP)的免疫调节作用,是一种具有多重作用的补血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不同裂解程度的褐藻寡糖对创面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孔隙的透析袋将褐藻寡糖分为分子量分别为<500、500~1 000、1 000~5 000、5 000~10 000、10 000~20 000的5个组,通过分子量区分裂解程度,分别命名为实验组1~5。采用0.02%浓度前述褐藻寡糖与人角质形成细胞(Hum an keratinocytes,HaCat)、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评估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 3评估细胞凋亡情况,活性氧类(ROS)试剂盒检测评估氧化应激情况。与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ELISA检测IL-1β、IL-10、TNF-α,评估各组炎症因子释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胞吞能力。通过微量肉汤法检测各组褐藻寡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建立SD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海藻酸钠溶液换药... 相似文献
10.
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褐藻多糖硫酸酯(FPS)抗凝血和纤溶激活作用。方法 测定FPS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以及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 FPS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小鼠ipFPS40,20,10mg/kg后30min与对照组相比,血凝时间分别延长1267%,302%,83%。FPS2.5,5,10mg/mL使大鼠离体凝血酶原时间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延长207%,1627%,4561%。大鼠10mg/kg舌下iv30min后取血,用试剂盒测得其能使血浆t-PA活性提高达107%。结论 FPS具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肝素类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