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Beclin1基因调控横纹肌肉瘤RD细胞的机制。方法 通过转染技术使Beclin1基因在RD细胞中过表达,将其分为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运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Beclin1基因在RD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TUNEL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情况。结果 实验组Beclin1基因的mRNA表达量为(4.06±0.46),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8,P<0.01),蛋白表达量为(1.84±0.30),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32,P<0.05);根据吸光度值绘制出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实验组细胞生长水平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弱于阴性对照组(P<0.01),侵袭能力显著弱于阴性对照组(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 自噬调节基因Beclin1过表达可显著促进RD细胞凋亡,抑制RD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2.
3.
闫涵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9):79-79
血清酶测定是临床实验室中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检测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长期以来,血清酶的测定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酶催化活性水平,根据摩尔消光系数计算酶活力单位,并不使用标准品来计算,由于酶本身的生物特点及其对催化反应条件要求的特殊性,使酶测定结果的室内质控无可比性。为使血清酶定量测定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等不同的专业学会先后提出了酶活性定量测定的推荐方法,使血清酶测定向标准化迈进了一大步。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酶参考品和酶校准品的大量成功制备为其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我院检验科从2002年5月-2003年5月,使用酶校准品作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等6种常用酶的质控物,效果较好,现将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大理州某医院恶性肿瘤患者疾病谱,为开展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大理州某医院恶性肿瘤病例资料,采用ICD-10编码进行疾病分类,分析统计不同年龄、性别和癌种的分布特点。结果 4年间医院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6015例,其中男性2961例,女性3054例。病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男女患者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年龄为56.96±12.71岁,各年龄段之间患者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发病类别不同。恶性肿瘤构成比前10位依次是: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胃癌、肝癌、结肠癌、食管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7.77%。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具有年龄、癌种差异,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消化道癌仍是目前的防治重点,大理州相关部门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开展早诊早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给予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在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中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54%,并发症发生率为1.54%,病死率为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82%,并发症发生率为16.36%,病死率为18.1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系统评价晚期胃癌化疗方案中含多西他塞方案与含表柔比星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在CNKI、万方、维普、PubMed、embase数据库中检索晚期胃癌中含多西他塞方案与含表柔比星方案对比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已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评价,确定纳入研究的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绘制森林图,系统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含多西他塞方案总缓解率(ORR)优于含表柔比星方案(RR=1.24,95%CI:1.03~1.49).在神经毒性方面,含多西他塞方案发生率更高(RR=3.92,95%CI:1.31~11.69),在血小板减少方面,含表柔比星方案发生率更高(RR=0.69,95%CI:0.50~0.95).在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恶心、呕吐等方面,两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期胃癌联合化疗方案中,含多西他塞方案总缓解率优于含表柔比星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海洋来源的化合物SPM进行体外抗HSV-2活性研究。方法 利用CPE抑制实验、Western blot实验和MTT法对其体外抗HSV-2活性和细胞毒性进行评价,此外,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对其具体作用方式以及吸附后具体作用时间进行探究。最后,利用空斑减少、膜融合抑制和RT-PCR实验对其初步靶点进行探究。结果 SPM具有良好的体外抗HSV-2活性,其在Vero细胞中的IC50为16.1 ± 1.8 μg·mL-1,SI值大于62.1。此外,具体作用方式及吸附后具体作用阶段探究结果表明,SPM可以与病毒直接相互作用,还可以影响病毒的吸附、内吞以及增殖,发挥抗HSV-2作用。结论 SPM具有良好的体外抗HSV-2活性,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与现有的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为疱疹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药物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云南大理在校大学生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毕氏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为青少年肠道寄生原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426份云南大理在校大学生粪便样本,提取DNA,根据设计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确定其基因型并构建遗传进化树。应用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6份在校大学生粪便样本中PCR扩增出25份阳性样本,3种原虫感染率分别为:蓝氏贾第鞭毛虫4.23%(18/426)、人芽囊原虫1.41%(6/426)、毕氏微孢子虫0.23%(1/426);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在不同性别、民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农村的学生感染率5.57%显著高于城镇学生0.83%(P<0.05);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感染率1.99%略高于汉族感染率0.57%,但不同民族、生源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鉴定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毕氏微孢子虫的基因型分别为AⅠ亚型、ST1型、EbpC型,且均为人兽共患基因型。结论 大理在校大学生存在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毕氏微孢子虫感染,具备潜在的传播风险。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