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包括单晶X射线衍射)鉴定结构。结果 从两面针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2个香豆素:飞龙掌血酮内酯(Ⅰ)和飞龙掌血内酯(Ⅱ);5个生物碱:6-甲氧基-5,6-二羟基两面针碱(Ⅲ)、白鲜碱(Ⅳ)、岩椒碱(Ⅴ)、茵芋碱(Ⅵ)和5-甲氧基白鲜碱(Ⅶ)。对化合物Ⅰ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结论 化合物Ⅰ~Ⅲ、Ⅴ、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得到化合物Ⅰ的单晶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株柳珊瑚共附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手段,对采自中国南海的柳珊瑚Echinogorgia rebekka中分离获得的共附生链格孢霉属真菌Alternaria sp.(WZL003)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与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以海洋病原菌和污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对象研究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机制。结果从该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获得1个对V.anguillarum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macrosporin。结论初步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破坏鳗弧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胞内大量内容物外泄,最终导致菌体死亡,从而起到抑菌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macrosporin对鳗弧菌的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4.
摘要:目的 在生物活性和化学方法指导下,从1株海兔来源真菌 Aspergillus terreus (RA29-5)中分离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NMR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卤虫致死和斑马鱼胚胎毒性活性评价。结果 鉴定了 9 个丁内酯类化合物 (1~9) 的结构;抗菌活性表明,除化合物 6 和 9 外,所有化合物对四株致病细菌白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和四联球菌 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 都显示一定的抗菌活性;化合物 1~4 和7均对真菌芒果叶枯菌 Pestalotia mangiferae 显示抗菌活性;特别的,化合物 7 对测试的13株致病菌都具有广谱地抗菌活性,其MIC值在1.11~8.88 μmol/L之间;此外,还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 海兔来源真菌 A. terreus (RA29-5) 可产生结构多样的丁内酯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开发成抗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蜂海绵属Haliclona cymaeformis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ODS)和凝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手段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绵H.cymaeformis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1个单体化合物:24-亚甲基胆甾醇(1),5α,8β-epidioxy-cholesta-6-en-3-ol(2),cholesta-7-en-3β,5α,6β,9α-tetraol(3),胆甾醇(4),3-吲哚甲酸(5),尿嘧啶(6),胸腺嘧啶(7),尿嘧啶核苷(8),胸腺嘧啶核苷(9),尿嘧啶脱氧核苷(10)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海绵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显示了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包括单晶X射线衍射)鉴定结构。结果 从两面针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2个香豆素:飞龙掌血酮内酯(Ⅰ)和飞龙掌血内酯(Ⅱ);5个生物碱:6-甲氧基-5,6-二羟基两面针碱(Ⅲ)、白鲜碱(Ⅳ)、岩椒碱(Ⅴ)、茵芋碱(Ⅵ)和5-甲氧基白鲜碱(Ⅶ)。对化合物Ⅰ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结论 化合物Ⅰ~Ⅲ、Ⅴ、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得到化合物Ⅰ的单晶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结核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型抗结核分子。以海洋天然产物(+)-sclerotiorin为原料半合成一系列衍生物,其中包含18个新化合物,通过考察它们的抗结核等活性,探究其初步构效关系。方法 利用Mycobacterium marinum 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菌株对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结论 衍生物4, 5, 8?10和12的抗海分枝杆菌活性与阳性药相当,MIC90值在16.1?18.9 μM之间。此外,衍生物9, 11, 12和15也显示出中等的抗结核活性。初步构效关系表明喹啉、异喹啉、联苯和联苯醚等基团有利于提升(+)-sclerotiorin衍生物的抗结核活性。衍生物12在结核杆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B抑制试验中显示出最强的活性,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它与蛋白的Phe98残基之间存在苯环与苯环间的π-π相互作用。该研究证实了(+)-sclerotiorin衍生物作为抗结核候选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从一株来源于柳珊瑚的真菌Scopulariopsis sp.中分离获得一种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Scopuquinolone A(1)。方法 新化合物1的结构确定是通过广泛的波谱数据,包括二维核磁和高分辨质谱。1的绝对构型是通过CD以及计算旋光结合实验数据得以确定的。结果 化合物1鉴定为一种新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结论 中国南海柳珊瑚来源的真菌是产生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这是首次从Scopulariopsis属真菌中分离获得新的萜类二氢喹啉酮生物碱。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1株南沙群岛柳珊瑚来源真菌 Aspergillus terreus (NS02-09)中分离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核分枝杆菌酪氨酸磷酸激酶 (mPTPB) 抑制活性评价。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手段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NMR、CD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衍生物制备获得两个乙酰化衍生物(2a和2b);并对化合物2及其衍生物2a和2b进行mPTPB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鉴定了1个土曲霉酮(1)和1个丁烯酸内酯 (2) 的结构; 2具有较强的mPTPB酶抑制活性,而其乙酰化产物(2a和2b)的mPTPB 酶抑制活性显著降低。运用Sybyl X 1.3 软件,对2与mPTPB酶的模拟对接计算发现,丁烯酸内酯环及环上的羟基是化合物2发挥酶抑制活性的重要作用基团。结论 从柳珊瑚来源真菌 A. terreus (NS02-09) 中发现了具有mPTPB 酶抑制活性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计算研究,该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对抗结核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从海洋蓝藻 Okeania hirsute 中分离鉴定次级代谢产物并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方法 三个天然产物(1~3)的结构确定是通过广泛的波谱数据,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及质谱等。结果 化合物3对人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显示出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0.384 μg/mL。结论 这是首次从Okeania属蓝细菌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3。这些天然产物的发现表明Okeania属蓝细菌可以作为发现新颖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