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57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弱视儿童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的护理。方法对184例368只眼瞬态PVEP检查前、中、后的护理,强调心理护理和弱视治疗的宣传教育。结果所有儿童均能合作,顺利完成瞬态PVEP检查。结论弱视儿童PVEP检查有其特殊性,检查前宣教及检查中良好的护理是促进儿童合作并顺利完成检查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株柳珊瑚共附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手段,对采自中国南海的柳珊瑚Echinogorgia rebekka中分离获得的共附生链格孢霉属真菌Alternaria sp.(WZL003)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与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以海洋病原菌和污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对象研究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机制。结果从该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获得1个对V.anguillarum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macrosporin。结论初步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破坏鳗弧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胞内大量内容物外泄,最终导致菌体死亡,从而起到抑菌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macrosporin对鳗弧菌的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1株南沙群岛柳珊瑚来源真菌 Aspergillus terreus (NS02-09)中分离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核分枝杆菌酪氨酸磷酸激酶 (mPTPB) 抑制活性评价。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手段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NMR、CD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衍生物制备获得两个乙酰化衍生物(2a和2b);并对化合物2及其衍生物2a和2b进行mPTPB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鉴定了1个土曲霉酮(1)和1个丁烯酸内酯 (2) 的结构; 2具有较强的mPTPB酶抑制活性,而其乙酰化产物(2a和2b)的mPTPB 酶抑制活性显著降低。运用Sybyl X 1.3 软件,对2与mPTPB酶的模拟对接计算发现,丁烯酸内酯环及环上的羟基是化合物2发挥酶抑制活性的重要作用基团。结论 从柳珊瑚来源真菌 A. terreus (NS02-09) 中发现了具有mPTPB 酶抑制活性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计算研究,该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对抗结核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药复方历经2000余年的临床应用,已证明其构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对阐明复方有效成分及其作用原理,赋予传统医药以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复方化学成分和药效作用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使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针对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有许多理论和方法,特别是近些年又发展了多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如天然组合化学库、血清有效成分论等理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多靶点筛选与组合化学技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技术、分子生物色谱与生物芯片技术等。本文综述了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8.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笔者将氢溴酸高乌甲素创面注射用于肛门病术后镇痛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17例,女13例;年龄17~68岁;病程1周至31年。外痔5例,混合痔12例,肛裂10例,单纯性肛瘘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包括单晶X射线衍射)鉴定结构。结果 从两面针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2个香豆素:飞龙掌血酮内酯(Ⅰ)和飞龙掌血内酯(Ⅱ);5个生物碱:6-甲氧基-5,6-二羟基两面针碱(Ⅲ)、白鲜碱(Ⅳ)、岩椒碱(Ⅴ)、茵芋碱(Ⅵ)和5-甲氧基白鲜碱(Ⅶ)。对化合物Ⅰ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结论 化合物Ⅰ~Ⅲ、Ⅴ、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得到化合物Ⅰ的单晶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