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5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13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248篇 |
内科学 | 53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3篇 |
特种医学 | 8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6篇 |
综合类 | 252篇 |
预防医学 | 144篇 |
眼科学 | 23篇 |
药学 | 16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53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 探讨CD4+ 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脓毒症患者(其中生存组17例,死亡组11例)CD4+ 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CD64指数,同时测定白细胞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脓毒症组CD4+ CD25+/highCD127 low/-、CD64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14+ HLA-D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随着疾病的进展,生存组CD4+ CD25+highCD127low/-、CD64指数均明显回落,而死亡组两者却持续升高;而CD14+ HLA-DR+刚好相反,生存组CD14+HLA-DR+逐渐升高,死亡组CD14+ HLA-DR+明显低于存活组,且持续处于低水平状态;相关性分析显示,CD4+ CD25+/high CD127low/-与CD64指数、CRP正相关;CD14+ HLA-DR+与CD64指数、CRP明显负相关;CD54指数与WBC、CRP正相关.结论 CD4+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与疾病感染和炎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定在血管性帕金森患者中推行神经节苷脂与普拉克索联合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血管性帕金森患者共45例,作治疗组,本组均接受神经节苷脂与普拉克索联合方案治疗;同期选取血管性帕金森患者共45例作对照组,本组均接受多巴丝肼片治疗,对入选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进行评定,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对所有入选患者评估后发现,治疗组入选患者有效率95.56%,对照组71.11%;治疗组入选患者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的评定分数是(38.95±20.55)分,对照组是(46.89±22.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管性帕金森患者中,推行神经节苷脂与普拉克索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可进一步提升其预后水平,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6.
患儿 ,女 ,7岁。因口腔粘膜溃烂 1d于 2 0 0 0 - 10 - 0 5入院。入院前 1d下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 ,随之腹泻 1次 ,为黄色稀水便 ,就诊于外院 ,予口服“头孢氨苄片、维生素B2 、黄连素”(剂量不详 ) ,夜间出现畏光、流泪 ,唇红干燥、口腔粘膜溃烂 ,指、趾肿胀、潮红、疼痛明显 ,甲床有蜕皮。入院当日晨起患儿双上肢及双膝部出现红色斑丘疹 ,手掌、脚底弥漫性红斑。患儿本次住院前 2月内曾有 4次口唇糜烂史 ,均为口唇红肿、溃烂 ,有疱疹 ,指、趾末端膜状蜕皮 ,经治疗后痊愈。药物过敏史不详。体检 :体温 :38.3℃ ,神清 ,双侧球结膜充血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节气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中4 83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频数分布统计法对其性别、年龄、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等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患者的发病日期对应的发病节气,然后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节气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使用圆形分布统计法探究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的高峰点。结果 4 838例患者中,男性3 233例(66.8%),女性1 605例(33.2%);60~69岁有1 814例(37.5%),为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阴虚动风证2 268例(46.9%),风痰阻络证1 231例(25.4%),两者为最常见的证型;清明为发病率最高的节气,总体发病节气无绝对高峰期,惊蛰为阴虚动风证发病高峰,小满为风痰阻络证发病高峰。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6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整体发病不存在绝对高峰节气,阴虚动风、风痰阻络两种证型的发病存在高峰期,阴虚动风证的发病高峰节气是惊蛰,风痰阻络证的发病高峰节气为小满,提示二十四节气内均可发病,重点人群要积极且持续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和抑那通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不同剂量组和抑那通在治疗子宫肌瘤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8例患者以3:1:1比例随机分为3组。试验1组口服米非司酮10mg/d,试验2组口服米非司酮25mg/d,对照组肌肉注射抑那通每月1次。用药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抑那通组子宫缩小率为83.7%,显著高于米非司酮1、2组(分别为70.83%、76.47%)。用药后3组患者血红蛋白均明显改善。不良事件发生率,抑那通组为36.84%,显著高于米非司酮1、2组(分别为13.58%、18.1%)。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明显疗效,且不同剂量组(10mg、25mg)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抑那通在治疗子宫肌瘤缩小子宫体方面疗效显著优于米非司酮,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米非司酮。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