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陈玉超辨治中晚期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及方药规律。方法:收集陈玉超教授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门诊首次辨治中晚期大肠癌验案100例。通过频次及频率分析总结中医辨证和方药特色。对所选验案的药物、中医证型及方剂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药物、中医证型及方剂出现的频次及所占比例。结果:用药共186味,按功能归为22类,进一步合并为19大类。补虚、清热、利水渗湿药和活血祛瘀药使用频次最多(61.59%);大肠癌证型共计3大类10小类,其中,正虚类最多(63.00%),邪实类次之(21.00%),虚实夹杂类第3(16.00%);运用方剂共计136首,其中成方110首,自拟方26首。补益剂、理血剂、泻下剂运用较多(66.36%)。结论:陈玉超辨治中晚期大肠癌重视脾肾,固本培元;清热利湿,化瘀散结;益气养阴,解毒抗癌;提壶揭盖,宣肺顺肠。  相似文献   
2.
海洋微藻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初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90株海洋微藻的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筛选,从中寻找活性微藻藻株.方法以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坏死以及自由基清除为活性指标,采用SRB,TLC自显影技术和DPPH方法进行抗肿瘤以及抗氧化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藻株代谢产物进行了HPLDUV分析.结果与结论发现5株微藻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1株微藻的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HPLC-UV分析表明,其抗氧化活性可能与具有400nm最大紫外吸收的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筛查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的2种检测苯丙氨酸(Phe)的方法——细菌抑制法(B IA)和荧光法。方法参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质量评价,分析B IA和荧光法的批内、批间误差及相对偏差,比较2种方法的结果。结果用CDC质控品测得BIA批内变异系数(CV)为14.29%,荧光法为5.85%;用不同浓度质控品测得B IA批间CV分别为25.34%、20.86%、34.78%和25.72%,荧光法为16.46%、13.22%、19.53%和15.41%;B IA的PKU阳性检出率为5.04/10万,荧光法为7.79/10万。结论荧光法较B IA具有更灵敏、准确、可定量、费时少的优点,国内今后应顺应其发展趋势,普及推广运用荧光法筛查新生儿PKU。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碎补内生蜡蚧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的次级代谢产物和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大米培养基对菌株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发酵;采用凝胶柱色谱、正反相硅胶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谱、质谱、NMR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细菌及酵母菌的抑菌活性、平板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新的和3个已知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包括蜡蚧特特拉姆酸A(1)、蜡蚧特特拉姆酸B(2)、蜡蚧特特拉姆酸C(3)、Sch 210971(4)、Sch 210972(5)、Sch 213766(6)。化合物146对4株人体革兰阳性病原菌和1株植物革兰阴性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7.8~125 mmol/L。化合物6对油菜菌核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2.05±0.62)、(55.54±1.72)μg/mL。结论 蜡蚧特特拉姆酸A~C(13)为新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骨碎补内生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产生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对人体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可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来源于南海深海海泥链霉菌Streptomyces pratensis OUCMDZ-3159所产胞外多糖的结构和抗氧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醇沉法和柱色谱法对菌株所产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种仪器分析方法,包括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质谱联用法等分析了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还原能力,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 结果 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pratensis OUCMDZ-3159发酵液中得到了1种分子量为25.0 kDa的多糖组分ZS-11,它是由甘露糖和半乳糖以14.5:1的比例构成;糖链中包含(1→)-Manp,(1→2)-Manp,(1→3)-Manp,(1→6)-Manp,(1→2,3)-Galf和(1→2,6)-Manp连接方式;多糖ZS-1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测定的4种活性指标中,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结论 首次从深海海泥放线菌Streptomyces pratensis OUCMDZ-3159中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显著的胞外多糖ZS-11,它是1种结构新颖的半乳甘露聚糖。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测定了孕6-16周(W)妇女的血清甲胎蛋白(MSAFP)水平.共742份血清标本,其中无流产史组300份标本/300例,有习惯性流产史组238份/61例,为了便于筛查,前者用毛细管微量采血与静脉血测定MSAFP浓度对照为204份.在无流产史组中有1例MSAFP浓度显著增高,为死胎;习惯性流产史组中215份/52例保胎成功,23份/8例保胎失败,其中3例为染色体核型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米哚妥林衍生物5'-methoxyfradcarbazole A对小鼠白血病细胞CB3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化合物5'-methoxyfradcarbazole A对小鼠白血病细胞CB3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测定其生长抑制曲线;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周期和分化的结果;Western blot分析5'-methoxyfradcarbazole A对细胞周期、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化合物5'-methoxyfradcarbazole A对小鼠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587±0.135)μmol·L-1;5'-methoxyfradcarbazole A能够诱导CB3细胞产生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并表现出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其还能影响CB3的细胞周期,明显增高G2期比例;5'-methoxyfradcarbazole A促进血小板分化标志物CD41和红细胞分化标志物Ter119表达的增加;此外,5'-methoxyfradcarbazole A作用CB3细胞后显著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im、PARP1和细胞周期蛋白P21的表达,降低磷酸化ERK蛋白的表达。结论5'-methoxyfradcarbazole A通过促进凋亡蛋白Bim的表达增加小鼠白血病细胞CB3的凋亡,通过增加细胞周期蛋白P21的表达使CB3细胞发生G2期阻滞;此外,PARP1及磷酸化的ERK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5'-methoxyfradcarbazole A对CB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药复方历经2000余年的临床应用,已证明其构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对阐明复方有效成分及其作用原理,赋予传统医药以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复方化学成分和药效作用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使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针对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有许多理论和方法,特别是近些年又发展了多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如天然组合化学库、血清有效成分论等理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多靶点筛选与组合化学技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技术、分子生物色谱与生物芯片技术等。本文综述了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浒苔共生真菌——蜡叶散囊菌(Eurotium herbariorum)HT-2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菌株规模发酵,有机溶剂萃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HPLC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紫外、红外、核磁共振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二倍稀释法评价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从浒苔共生真菌E.herbariorum HT-2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preechinulin(1)、cyclo-(L-Trp-D-Val)(2)、(+)-neoechinulin A(3)、neoechinulin B(4)、crypotechinulin C(5)、cyclo-(L-Trp-L-Ala)(6)、variecolorin H(7)、2-(E-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8)、2-(E,E-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9)和2-(E,E-1,3-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10)。化合物2、4和8分别对产气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弱的抗菌活性。结论浒苔共生真菌HT-2菌株能代谢产生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