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海绵Callyspongia sp.共附生真菌Nigrospora sp.中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 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等方法对该菌株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等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法检测化合物的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punctaporonin D (1),punctaporonin E (2),punctaporonin F (3),desuccinoylpunctaporonin C (4),(20S, 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 (5),(22E, 24R)-麦角甾-3β-羟基-5α, 9α-环氧-7, 22-二烯-6-酮 (6),麦角甾-7, 22-二烯-6β-甲氧基-3β, 5α-二醇 (7)。在体外生物活性检测中,化合物6显示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2.5 μmol/L。结论 化合物4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3和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显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3.
海洋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和FGFC2影响血小板聚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型海洋双吲哚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发现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与血小板相关因子变化的关系,同时比较双吲哚化合物FGFC1和单吲哚化合物FGFC2作用于血小板的异同。方法:从新鲜兔血收集血小板,调整反应体系血小板密度,以乙酰水杨酸为阳性对照,采用微量比浊法分析FGFC1和FGFC2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用酶联免疫法测定FGFC1和FGFC2对血小板生理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FGFC1对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42.58%±1.7%和47.82%±2.18%;FGFC2对ADP、AA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0.12%±1.02%、45.28%±1.09%和50.28%±2.12%。FGFC1与FGFC2均能提升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含量,且FGFC2能明显降低血小板内血栓素A2含量。结论:海洋双吲哚纤溶活性化合物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FGFC1通过影响血小板环磷酸腺苷的含量实现抑制血小板聚集,FGFC2可能通过不止一种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吲哚化合物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水鲨头皮分离得到胶原蛋白并研究其部分生化特性。方法水鲨头皮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胀,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经胃蛋白酶限制性酶解,离心,上清液经透析后冷冻干燥,得到胶原蛋白制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圆二色谱仪等研究了分离得到的胶原蛋白的特性。结果胶原蛋白的回收率为鲜重的2.9%-4.1%;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SDS—PAGE)上呈现清晰的3条谱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05000、134000、118000,热变性温度为69℃。结论分离得到的胶原蛋白可进一步用于微囊剂、纳米材料等生化材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加味双黄连颗粒剂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实验材料 动物 :Wistar大白鼠 ,体重 15 0~ 2 0 0g ,110只 ,雄性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学部提供。药品与试剂 :加味双黄连颗粒剂 (由双花、黄芩、连翘、人工牛黄等组成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部提供 ,批号 :970 42 5 ;双黄连冲剂 ,哈尔滨中药一厂生产 ,批号 :96 0 70 2 ;2、4—二硝基苯酚 ,上海试剂三厂生产 ,批号 :95 12 18;鲜啤酒酵母悬浊液 ,哈尔滨啤酒厂提供。2 方法与结果2 1 加味双黄连颗粒剂对 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体温的影响[2 ] 取大鼠 5 5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1只 ,分别为阴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海洋双吲哚生物碱FGFC1对大鼠脑微血栓的纤溶作用。方法 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纤维蛋白诱导大鼠脑微血栓形成,低场核磁共振血栓成像和组织切片评价脑微血栓动物模型构建;颈静脉注射给药FGFC1,荧光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浆荧光强度,ELISA方法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纤溶酶原活性。结果 低场核磁共振血栓成像和HE染色组织切片显示异硫氰酸荧光素-纤维蛋白诱导大鼠脑部密度增强和脑血管管壁增厚;冷冻组织切片显示脑血管存在荧光亮斑;血浆荧光强度显示2 h时异硫氰酸荧光素-纤维蛋白诱导大鼠脑微血栓形成;当FGFC1给药剂量为5 mg/kg时,给药后2 h大鼠血浆FDP、D-D及PLG活性分别为595.24 ng/mL、5.70 ng/mL和86.98 IU/L,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异硫氰酸荧光素-纤维蛋白诱导大鼠形成脑微血栓模型,FGFC1能够增强脑微血栓动物模型的纤溶活性,实现脑微血栓溶解;海洋纤溶化合物FGFC1具有发展为溶解脑微血栓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吴文惠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10):47-48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2)1—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上纳洛酮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呼吸频率以及发绀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抢救中应用纳洛酮,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肌张力,提高临床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8.
盐效应分离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通过盐效应分离长孢葡萄穗霉FG216(Stachybotrys longispora 216)发酵液中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fungi fibrinolytic compound 1)的方法。方法长孢葡萄穗霉FG216经过种子液培养和发酵培养获得的发酵液经浓缩后添加氯化钠、氯化铵和氯化钙至不同饱和度,用乙酸乙酯萃取,通过HPLC检测FGFC1的分离效果,并分析FGFC1的质谱和光谱特性。结果随着氯化钠、氯化铵和氯化钙的饱和度从20%升高到90%,氯化钠和氯化钙的盐效应分离作用效果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60%饱和度的氯化钠能达到18.8 mg/mL的FGFC1提取率,是甲醇分离方法的118%,采用盐效应分离和用甲醇分离获得的FGFC1的质谱和光谱特性一致。结论用氯化钠盐效应分离长孢葡萄穗霉FG216发酵液中FGFC1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该盐效分离结果符合盐效分离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一株分离自我国东海海域160 m深处产类胡萝卜素的海洋细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水平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方法 通过细菌形态学特征观察、生长条件、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全细胞脂肪酸成分分析、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研究了该菌株的系统分类学特性;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该菌株的类胡萝卜素产出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该菌株与考克氏菌属(Kocuria sp.)相似度最高,顺-7-棕榈油酸/顺-6-棕榈油酸为该菌株的主要脂肪酸组分.结论 该菌株属于考克氏菌属,暂定名为考克氏菌CAR-red(Kocuria sp.CAR-red)株.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比较美洲不同品种干海参营养成分的差异,发现美洲海参的不同品质特性。方法 基本理化指标采用国标法;胶原蛋白含量采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法;皂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岩藻聚糖采用Discher法;硫酸软骨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综合评分法,判断7种海参的优劣。结果 7种美洲干海参的含沙量,水分含量,盐分,复水干重率,蛋白质含量分别在0.61%~6.48 %,2.04%~9.26%,8.58%~43.74%,50.39%~77.18%和38.09%~68.45%之间。水溶性还原糖,皂苷,岩藻糖含量分别在0.55 g/100 g ~ 1.08 g/100 g,0.40 g/100 g ~3.70 g/100 g和1.46 g/100g ~5.57 g/100g之间。胶原蛋白,硫酸软骨素含量分别在42.18 mg/g ~ 66.27 mg/g和0.63 mg/g ~1.02mg/g之间。综合评分的结果显示,7种美洲干海参以乌皱辐肛参和小黑米刺的品质较优。结论 7种海参在营养成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含胶原蛋白、皂苷、岩藻聚糖、硫酸软骨素等活性物质。7种美洲干海参品质评价的综合顺序是乌皱辐肛参>小黑米刺>白底辐肛参>黑玉参>加拿大海参>阿拉斯加红参>智利瓜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