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小鼠全氟异丁烯(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的防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6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吸入PFIB染毒组(B组)、染毒前7 d气管内滴人携带IGF-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5载体(Ad5-IGF-1)干预组(C组)、空载腺病毒对照组(D组).使用小鼠动态吸入PFIB全身暴露染毒实验装置对小鼠进行染毒,观察各组小鼠的肺系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血清及肺组织中IGF-1含量,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肺泡Ⅰ型上皮细胞(AT Ⅰ)的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其他各组小鼠的肺湿/干重(W/D)比值、含水量及BALF中总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均<0.01);C组小鼠肺W/D比值、含水量及BALF中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较B组和D组显著下降(P均<0.01);B组、D组血清IGF-1含量显著低于A组,而C组IGF-1含量明显高于A、B、D组(P均<0.01),B、C、D组肺组织匀浆中IGF-1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均<0.01),且C组显著高于B组和D组(P均<0.01).光镜下观察C组小鼠肺组织内透明膜形成,弥漫性肺泡不张、水肿液积聚、红细胞渗出、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聚集等病变较B组和D组明显改善;C组AT Ⅰ超微结构可见微绒毛脱落、细胞核皱缩、染色质致密、线粒体肿胀、双层膜结构破坏、基质空泡等改变也较B组和D组改善.结论 Ad5-IGF-1对小鼠PFIB吸入性ALI具有预防作用,可以显著降低肺W/D比值、含水量及BALF中蛋白含量,提高血清及肺组织中IGF-1的含量.保护AT Ⅰ是IGF-1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对全氟异丁烯(PFIB)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PFIB诱导建立大鼠ALI动物模型.将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按体重排序,以体重为区组因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N组)、ALI组(I组)、5 mg/kg抑肽酶组(L组)、15 mg/kg抑肽酶组(M组)、30 mg/kg抑肽酶组(H组).PFIB吸入30min后,I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抑肽酶治疗组则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5、15、30 mg,/kg)的抑肽酶溶液.24 h后收集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液,并测定各组的动脉血气值及肺湿/干质量比值,用BCA法测定支气管BALF总蛋白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量,并在光镜下进行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I组肺湿干重比、BALF总蛋白含量、IL-6、TNF-α水平较N组均明显升高(P<0.05).经抑肽酶治疗后,L组湿干重比、总蛋白含量水平与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TNF-α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H组湿干重比、总蛋白含量、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I组(P<0.05),与L组、M组比较也有明显降低(P<0.05).染毒后大鼠pH值及氧分压明显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经抑肽酶治疗后,pH值及氧分压有所提高,二氧化碳分压有所下降,以高剂量时改变最明显.肺组织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抑肽酶能明显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以高剂量最有效.结论 抑肽酶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减轻大鼠ALI的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寻找全氟异丁烯(PFIB)致急性肺损伤的防治药物。方法用气相色谱测定PFIB染毒浓度及氯磷定与PFIB的化学反应转化率。小鼠吸入PFIB染毒24h后,观察小鼠用氯磷定治疗后肺重量系数的变化,测定小鼠肺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含量。结果用氯磷定预防给药组动物的肺重量系数及BALF中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中毒动物的存活率也明显提高。用气相色谱测定的氯磷定与PFIB的化学反应转化率为64·8%,说明PFIB比较容易与肟基离子结合。以上结果说明,氯磷定可降低PFIB的毒性,氯磷定对PFIB致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很可能与它的化学亲核反应有关。结论氯磷定抑制了PFIB中毒小鼠肺组织的蛋白漏出,降低了中毒动物的肺重量系数和提高了存活率。氯磷定对PFIB中毒具有一定预防抗毒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在大鼠全氟异丁烯( PFIB)急性吸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 h)和PFIB染毒后1、2、4、8、16和24 h活杀组(n=4)。其中PFIB染毒组头部暴露动态吸入PFIB染毒(剂量为145 mg/m3×8 min),空白对照组于过滤空气暴露8 min。分别在染毒后相应时间点收集大鼠肺组织、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等样本,测定肺湿/干重比( W/D)、BALF蛋白含量,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测定肺组织匀浆与血浆中AngⅡ含量及肺组织匀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活性。结果大鼠PFIB染毒后16 h肺W/D和BALF中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发生急性肺间质与肺泡水肿,伴大量多形核白细胞渗出,染毒后24 h肺损伤程度明显缓解。肺组织AngⅡ含量在染毒后8 h前各时点呈现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染毒后16 h与24 h则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血浆中AngⅡ含量与肺组织ACE酶活性在染毒后各时点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吸入PFIB中毒后肺组织ACE活性及AngⅡ含量与肺损伤程度未见明显关联,其病理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中血管紧张素1I(angiotensinll,Angll)在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全身暴露PFIB染毒装置对CDl小鼠实施染毒,采用Anglll型受体(anglll-typereceptor,ATl)特异性抑制剂氯沙坦钾作为工具药,以肺系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总蛋白含量及72h内存活率为观察指标,评估ATl受抑制状态下肺损伤情况。结果与结论在PFIB染毒前0.5h、染毒后0.5h、1h经腹腔注射方式给予实验CDl小鼠氯沙坦钾(40mg/kg),虽然对各项ALI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趋势,但并不能起到显著的防治效果。以AngII为主要成分的RAS可能并不参与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早期炎症反应的扩大过程。 相似文献
6.
血液灌流对家兔毒气吸入性肺损伤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活性炭血液灌流 (charcoalhemoperfusion ,CHP)对家兔全氟异丁烯 (perfluoroisobutylene,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 (actuelunginjury ,ALI)的肺治疗作用。 方法 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 2 1只 ,随机分为空白组、染毒组及治疗组。建立家兔PFIB吸入ALI模型。治疗组染毒后 4h开始CHP ,转流量 (5 0~ 10 0 )ml/min ,时间 2h。监测染毒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和PaO2 ,PaCO2 ;检测基础值及染毒后 2、4、8、12h血浆Interleukin - 8、红细胞压积 (Hct)及白细胞计数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 ,BALF)总蛋白浓度、IL - 8、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neutrophilelastase ,NE)水平 ;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 ,MPO)活力 ;计算肺组织含水率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取右下肺缘组织及心、肝、肾组织行光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 (1)治疗组MAP、心率在CHP初期分别显著下降和上升 (p <0 .0 5 ) ,2 0min内逐渐回复并保持平稳。 (2 )各组 12h内PaO2 、PaCO2 保持平稳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3)治疗组 8、12h血液白细胞计数、血浆IL - 8水平以及BALFIL - 8水平与染毒组相比显著下降 (p<0 .0 5 )。 (4)治疗组BALF中总蛋白浓度、NE水平 ,肺水肿参数及肺组织MPO活力与染毒组相比均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全氟异丁烯急性中毒的剂量-反应关系与其半数致死浓度,建立全氟异丁烯中毒肺水肿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全氟异丁烯致肺损伤机制及其防治手段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小鼠全身暴露静态吸入全氟异丁烯方式染毒,剂量分别为106、211、316、421、526 mg/m3,染毒5 min,随即观察动物进食、活动及死亡情况。应用加权回归法计算小鼠全氟异丁烯染毒的半数致死浓度。另外,染毒剂量为263 mg/m3,染毒时间为5 min时,测定小鼠染毒前及染毒后2、4、8、12、16、24 h各实验点的肺湿干比变化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小鼠全氟异丁烯染毒5 min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35 mg/m3,95%的可信限为(136~408)mg/m3。小鼠染毒后8、12、16 h的肺湿干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染毒后8和12 h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确定了小鼠全氟异丁烯染毒5 min的半数致死浓度,并依此成功建立了全氟异丁烯中毒的肺水肿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返魂草素Ⅱ对全氟异丁烯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小鼠以全身暴露静态吸入全氟异丁烯方式染毒,剂量为263 mg.m-3染毒5 min。在小鼠全氟异丁烯染毒前30 min腹腔注射返魂草素Ⅱ,剂量分别为27.5、55、110 mg.kg-1。以染毒小鼠存活率、肺系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超微结构检查等为观测指标,观察返魂草素Ⅱ对全氟异丁烯吸入性急性肺水肿的预防作用。结果与染毒对照组相比,返魂草素Ⅱ预防给药可显著降低全氟异丁烯染毒小鼠的湿(干)肺体比、肺含水量及肺湿/干比,明显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全氟异丁烯染毒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染毒小鼠的肺组织病变,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返魂草素Ⅱ对全氟异丁烯所致肺水肿与炎性渗出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对抗全氟异丁烯所致动物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内源性NO在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PFIB)急性吸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和PFIB染毒后1,2,4,8,16和24 h活杀组,每组4只大鼠。其中PFIB染毒组行全身暴露动态吸入PFIB染毒(剂量为140 mg/m3×5 min),对照组行过滤空气暴露。分别在染毒前(对照组)与染毒后相应时间点,收集右肺组织、血清及左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等标本,3H-精氨酸法测定肺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酶法测定BALF及血清中NO(NO2-/NO3-)含量。结果肺组织eNOS活力在染毒后8 h内呈下降趋势,而iNOS与之相反,呈逐渐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8 h后两者逐渐恢复至染毒前水平。血清及BALF中NO含量变化与iNOS活力相似。结论内源性NO及其合酶在PFIB急性吸入染毒前后变化不明显,在PFIB急性吸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其病理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家兔全氟异丁烯吸入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家兔全氟异丁烯 (perfluoroisobutylene,PFIB)吸入急性肺损伤 (acutelunginjury ,ALI)模型。 [方法 ]家兔麻醉后气管切开并插管 ,在已有的大、小鼠全身暴露动态染毒装置尾端串联呼吸机 ,呼吸机连接气管插管后对兔通过机械通气染毒。 2 0只家兔按染毒时间 0、1 0、2 0、2 7、33min(染毒浓度 0 3mg/L)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Ⅰ、Ⅱ、Ⅲ、Ⅳ ,每组 4只。连续监测染毒前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PaO2 ,PaCO2 ;1 2h采血检测血浆总蛋白浓度后处死动物 ,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的蛋白浓度 ,计算肺毛细血管通透系数 ;剪取右肺上叶称湿、干重 ,记算肺湿干重比 ;取右下肺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①各实验组染毒期间混合室各时点PFIB平均浓度与染毒起始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②实验组Ⅲ 8h和实验组Ⅳ 4h与对照组相比PaO2 开始显著下降、呼吸频率显著增加 (P <0 0 5) ;③实验组Ⅱ、Ⅲ、ⅣBALF中总蛋白浓度、肺湿干重比、肺毛细血管通透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5) ;④实验组Ⅳ动物在染毒后 9h内全部死亡。 [结论 ]家兔经呼吸机染毒混合室PFIB浓度可保持相对稳定。PFIB浓度 0 3mg/L ,染毒时间在 2 0~ 2 7min范围内时 ,动物染毒后 1 0h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