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36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模拟犬单肺移植灌注系统,为移植肺的保护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应用体外循环机和膜肺分别模仿心脏做功和组织耗氧,模拟临床肺移植建立犬离体左肺原位移植模型。结果:模拟移植后,灌注流量稳定可调,移植肺气体交换好,膜肺模拟组织耗氧可行。结论:该模型为研究缺血再灌注对移植肺损伤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在主动脉手术应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手术的108例患者[根据脑保护方法的不同分为深低温停循环组(32例)、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35例)、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41例)]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方法和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体外循环时间低于深低温停循环组和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56±24.01)min vs.(216.94±25.22)min vs.(200.09±23.80)min,P<0.05];再次开胸率也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41) vs.14.3%(5/35) vs.25.0%(8/32),P<0.05]。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感染、腹部并发症和截瘫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住院病死率、一过性和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保护方法,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降低了术后再次开胸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将41例危重型有机磷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采用常规的方法,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HP)及机械通气(MV)治疗。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昏迷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治愈率升高,病死率下降(P〈0.05或P〈0.01)。结论血液灌流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有机磷中毒较常规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血液灌流治疗组(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并观察疗效。非血液灌流治疗组(对照组)16例。结果治疗组22例中死亡14例,病死率为63.6%,对照组病死率87.5%,两组相比P〈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临床上抢救百草枯中毒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25例,行TCD及脑SPECT显像对比研究。两者均可用于间接评价轻度脑供血减少。TCD直接显示脑动脉的主干,对头晕、头痛患者脑血管舒缩状况及脑供血改变评价较好。脑SPECT显像评价核素在脑组织中的分布,与小动脉关系密切,对组织水平供血状况了解较好。TCD受侧枝循环影响小,SPECT受影响大。TCD对动静脉畸形有特异性,SPECT却没有。TCD受骨窗限制,SPECT不受限制。对轻度脑供血不足,TCD假阳性率可能较高,SPECT假阴性率可能较高,两者在评价脑血流灌注方面呈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何桦香  林婷  孙玲玲 《全科护理》2021,19(10):1367-1369
总结应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救治6例行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药物排泄延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措施。血液净化护理重点为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股静脉导管维护、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本组6例病人未出现血液净化护理并发症,5例症状好转出院,1例因合并严重的肺部和肠道感染放弃治疗后院外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HF+HP)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肺损伤患者血清中TNF-α的清除作用及对内皮细胞中RhoA的188位丝氨酸磷酸化修饰(p-RhoA)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SAP患者纳入实验研究,其中SAP继发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8例,未继发ALI/ARDS 7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全部SAP患者收入中心ICU治疗,其中9例SAP继发ARDS患者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HP治疗(HF+HP组)。应用ELISA法检测不同程度肺损伤的SAP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的变化,以及采用HF+HP治疗的9例SAP继发ARDS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血清中TNF-α的浓度。体外实验采用HF+HP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清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并以重组人TNF-α刺激细胞作为阳性对照,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各组HUVECs中p-RhoA与总RhoA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RhoA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与未继发ALI/ARDS患者比较,SAP继发ALI/ARDS的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尤以继发ARDS的患者升高最为明显(约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采用HF+HP治疗的9例SAP继发ARDS患者治疗6h后,血清中TNF-α水平与HF+HP治疗前比较开始下降,至治疗20h下降最为明显,接近正常组水平;HF+HP治疗后,SAP继发ARDS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HCO3-水平、氧合指数(PaO2/FiO2)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表明,HF+HP治疗后SAP继发ARDS患者血清诱导的HUVECs中p-RhoA水平逐渐升高(P<0.05),但各组RhoA总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HUVEsC中,p-Rho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各组变化趋势与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SAP继发ALI/ARDS患者血循环中存在高水平的TNF-α。HF+HP治疗可有效地清除SAP继发ALI/ARDS患者血液中大量生成的TNF-α,并抑制RhoA的活化,从而起到降低内皮细胞高通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吡虫啉是一种新型的硝基亚甲基类的内吸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其杀虫机制主要是选择性抑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阻断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导致昆虫麻痹进而死亡。吡虫啉对人畜均有一定毒害。急性重度吡虫啉中毒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彻底清除体内吡虫啉可明显提高重度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序贯消化道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吡虫啉中毒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未经灌流处理的重肝血浆及处理过的重肝血浆对CYP3A的影响,阐明C3A细胞安定代谢变化的原因,为未来C3A细胞的改造与功能优化奠定基础。方法:制备血浆和培养C3A细胞;实验分为4组:正常胎牛血浆(NFBP)组,正常人血浆(NHP)组,体外灌流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HPP)组,体外未灌流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CSHP)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霉素N-脱甲基酶(ERD)活性即CYP4503A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CYP4503A4的表达。结果:CSHP组ERD活性低于NFBP组(P〈0.05)及NHP组(P〈0.05),HPP组ERD活性也低于NFBP组(P〈0.05)及NHP组(P〈0.05),HPP组ERD活性高于CSHP组(P〈0.05);CSHP组CYP4503A4的表达低于NFBP组(P〈0.05)及NHP组(P〈0.05),HPP组CYP4503A4的表达也低于NFBP组(P〈0.05)及NHP组(P〈0.05),HPP组CYP4503A4的表达高于CSHP组(P〈0.05)。结论:经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培养的C3A细胞,CYP4503A活性及蛋白表达降低。与之相比,经过体外灌流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其C3A细胞CYP4503A活性及蛋白表达有所增加,CYP4503A活性增加可能是导致安定代谢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Accumulation of uremic toxins represents on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rapid progress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that are undergoing dialysis treatment. In particular, protein-bound uremic toxins (PBUTs) seem to have an important key pathophysiologic role in CKD, inducing various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The removal of uremic toxins from the blood with dialytic techniques represents a proved approach to limit the CKD-related complications. However, conventional dialy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moval of water-soluble compounds of low and middle molecular weight, whereas PBTUs are strongly protein-bound, thus not efficiently eliminated. Therefore, over the years, dialysis techniques have been adapted by improving membranes structures or using combined strategies to maximize PBTUs removal and eventually prevent CKD-related complications. Recent findings showed that adsorption-based extracorporeal techniques,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dialysis treatment, may effectively adsorb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PBTU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essions. This review i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for blood purifica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ir potentialities and limits and identify the most feasible solution to improve toxins removal effectiveness, exploring possible future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study of a synergic approach by reducing PBTUs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their blood clear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