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2篇 |
免费 | 14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56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23篇 |
内科学 | 188篇 |
皮肤病学 | 348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28篇 |
综合类 | 253篇 |
预防医学 | 537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80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54篇 |
2012年 | 193篇 |
2011年 | 158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概括叙述了梅毒流行现状和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临床检测应用,对目前常用的抗原和检测方法的优劣作了比较,并指出了主要应用于临床检测的重组抗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梅毒血清固定的妊娠期孕妇的状况进行筛查及了解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单位进行免费梅毒保健筛查的妊娠期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数量及梅毒血清固定的人数比例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固定孕妇,根据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同时驱梅用药患者作为治疗组,而两疗程没有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或两疗程均没有驱梅用药的患者作为未治疗组,选取同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影响。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梅毒筛查中,3年的梅毒确诊分别为204例、154例和195例;血清固定孕妇占比分别为5.39%、9.74%和3.07%;在血清固定组患者中不良结局妊娠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治疗组新生儿血清梅毒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采取药物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新生儿血清感染率和不良疾病发生率上均具有较好帮助,值得在梅毒血清型固定妊娠妇女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与白细胞介素10、6(IL-6,10)、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血清固定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112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5例梅毒血清转阴患者和58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其特异性因子Foxp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6,IL-10和IFN-γ的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的表达为(1.95±0.66%),而其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为(24.5±7.63%),较两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CD4+T细胞内转录因子Foxp3表达量(2272.7±876.8)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L-6、IFN-γ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P〈0.01);血清转阴患者与健康献血者三者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升高以及Th1/Th2比例失衡可能导致了梅毒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未经治疗的一期、二期和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58例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包括隐性梅毒36例,一期梅毒8例,二期梅毒14例)的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highSCD16-亚群和CD14+CD16+亚群.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梅毒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升高,所占总单核细胞比例为12.0%±5.0%,而CD14highCD16-Mo亚群明显降低.为88.0%±5.1%,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之间CD14highCD16-亚群和CD14+CD16+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持续感染有关,与各临床分期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孕妇梅毒感染治疗情况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孕产妇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并对血清学检查异常的孕妇治疗情况及新生儿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梅毒血清学检查异常孕妇共16例,占同期孕产妇0.66%,其中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的10例,占62.5%。14例新生儿接受TRUST检查,占应检查数的87.5%,其中TRUST阳性5例(35.7%),但滴度均未高过母亲滴度。结论:孕妇梅毒感染有增加的趋势,但正规治疗率低,应在产前门诊加强梅毒的筛查及治疗,同时加强对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筛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可出现TRUST生物学假阳性的疾病和血清学特点,为试剂改进和结果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住院患者21 560例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对于TRUST假阳性患者所患疾病进行总结,并与梅毒患者进行对比。结果TRUST生物学假阳性病例共计152例,平均滴度(1∶1.22)±(1∶1.69),以脑部病变及肿瘤为主。门诊梅毒患者190例,TRUST平均滴度(1∶14.45)±(1∶4.85)。结论TRUST生物学假阳性的疾病以脑部病变和肿瘤为主,且滴度明显低于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对产妇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北妇女儿童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8例妊娠期梅毒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入院后以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入院后以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外周血TNF-α?IL-2?IL-4水平,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滴度阴性率。结果观察组正常妊娠产妇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早产?流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TNF-α?IL-2?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2?IL-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RPR?TPHA滴度阴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能够改善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还能降低产妇外周血TNF-α?IL-2?IL-4水平,提高血清RPR?TPHA滴度阴性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