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593篇 |
免费 | 10710篇 |
国内免费 | 935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41篇 |
儿科学 | 1941篇 |
妇产科学 | 1431篇 |
基础医学 | 13617篇 |
口腔科学 | 3520篇 |
临床医学 | 22569篇 |
内科学 | 21785篇 |
皮肤病学 | 1273篇 |
神经病学 | 5488篇 |
特种医学 | 387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9篇 |
外科学 | 9013篇 |
综合类 | 52802篇 |
预防医学 | 11229篇 |
眼科学 | 1669篇 |
药学 | 22190篇 |
385篇 | |
中国医学 | 10513篇 |
肿瘤学 | 82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3044篇 |
2023年 | 5761篇 |
2022年 | 6500篇 |
2021年 | 8442篇 |
2020年 | 6303篇 |
2019年 | 5681篇 |
2018年 | 2879篇 |
2017年 | 4748篇 |
2016年 | 5282篇 |
2015年 | 5924篇 |
2014年 | 8421篇 |
2013年 | 8555篇 |
2012年 | 11075篇 |
2011年 | 12118篇 |
2010年 | 10831篇 |
2009年 | 10611篇 |
2008年 | 11264篇 |
2007年 | 9641篇 |
2006年 | 8814篇 |
2005年 | 9005篇 |
2004年 | 7054篇 |
2003年 | 6066篇 |
2002年 | 4656篇 |
2001年 | 4150篇 |
2000年 | 3168篇 |
1999年 | 2456篇 |
1998年 | 1922篇 |
1997年 | 1626篇 |
1996年 | 1474篇 |
1995年 | 1118篇 |
1994年 | 833篇 |
1993年 | 724篇 |
1992年 | 655篇 |
1991年 | 570篇 |
1990年 | 476篇 |
1989年 | 447篇 |
1988年 | 124篇 |
1987年 | 103篇 |
1986年 | 81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尿酸性肾病中医分型与氧化应激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尿酸性肾病患者105例进行研究,选择同时期正常健康者105例作为对照,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105例尿酸性肾病和临床常见证型相结合,分成脾肾气虚18例、气阴两虚证19例、肝肾阴虚16例、阴阳两虚12例、湿热蕴结19例、瘀血阻滞17例、痰浊内阻13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氧化应激氧化应激、肾功能损害指标,比较不同组别在氧化应激指标含量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中医分型和氧化应激、肾功能损害指标水平变化。结果:1)尿酸性肾病组总抗氧化能力(T-ACO)、晚期蛋白氧化物(AOPP)、血清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水平分别为(19.45±3.42)U/mL、(42.45±3.53)μmol/L、(4.52±1.23)nmol/L、(76.78±5.64)U/mL,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10.76±1.31)U/mL、(20.84±1.28)μmol/L、(2.13±0.76)nmol/L、(130.85±16.75)U/mL,尿酸性肾病组T-ACO、AOPP、MD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偏高,SOD显著偏低(P<0.05)。2)虚证中阴阳两虚证SOD含量上较其他证型均偏低,而MDA、T-AOC、AOPP、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UMALB)、蛋白尿发生率则较其他证型均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中瘀血阻滞证SOD含量较其他证型均偏低,而MDA、T-AOC、AOPP则较其他证型均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性肾病中医分型的阴阳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氧化应激水平、肾损害指标均显著升高,可结合该实验室检查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3.
4.
6.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9,(7)
目的探讨伊可新滴剂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及其对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所收治的9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普米克令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伊可新滴剂治疗,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血清SIL-2R、CysLTs、Eotaxin的变化,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48%vs.77.27%,P<0.05),血清SIL-2R、CysLTs、Eotaxin低于对照组[(151.23±10.08) pg/ml vs.(165.81±12.42) pg/ml,(24.59±3.07) ng/ml vs.(32.37±4.33) ng/ml,(14.94±2.56) ng/L vs.(22.15±2.88) ng/L,P<0.05],咳嗽、喘憋、肺部湿啰音、哮鸣音、气促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16±0.65) d vs.(4.17±0.74) d,(3.49±0.47) d vs.(4.26±0.58) d,(3.94±0.55) d vs.(4.73±0.60) d,(3.28±0.37) d vs.(3.95±0.48) d,(2.98±0.4) d vs.(3.76±0.50) d,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可新滴剂联合普米克令舒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SIL-2R、CysLTs、Eotaxin的表达,促进疾病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8.
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
目的探讨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分析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情况,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于2012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93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采集感染患者相关临床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分析感染与未感染患者血清PCT、CRP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 693例食管癌行胸腹腔镜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为4.04%,28例感染患者中,吻合口瘘性脓胸17例占60.72%,呼吸道8例占28.57%,切口3例占10.71%;感染患者共分离培养病原菌41株,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6株占63.41%,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4+/CD8+水平低于未感染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电视胸腹腔镜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感染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升高,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