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1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7篇 |
临床医学 | 68篇 |
内科学 | 142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09篇 |
预防医学 | 327篇 |
药学 | 42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某些鼠类携带传播汉坦病毒属中的一些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理复杂,症状严重,病死率高。临床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而肾脏及其他声像图改变的特异性决定了超声在HFRS诊断中的地位。我们对128例患者进行了腹部超声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种呈世界性流行的重要传染病.降钙素原(PCT)是监测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与细菌感染程度相关.PCT被广泛应用于脓毒血症、脑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监测,但其在HFR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却较少提及.PCT可辅助HFRS的早期诊断,且与疾病细菌感... 相似文献
3.
4.
汉坦病毒所引起的出血热肾综合征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是一类以发热、出血、肾损害或肺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疫源地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是世界上受其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在我国流行的主要为HTN和SEO两型。目前对该病毒所致疾病仍无特效疗法,因此及时发现和诊断汉坦病毒感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汉坦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加强流行性出血热(EHF)并消化道出血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减少病死率。方法通过回顾性方法总结本院298例EHF并消化道出血时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对EHF并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结合本院实际处理情况提出一些应急处理措施供大家参考。结论根据EHF临床分期,找出并消化道出血原因和部位,给予正确及时处理、有减少EHF并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G1基因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感染的汉坦病毒M片段G1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用RT-PCR对34份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病1周内血清中的汉坦病毒G1基因扩增,并选取7份重型,1份轻型及1份中型患者的PCR产物测序,分别与标准株HV114和R22株相应序列比较。结果:1.Ⅰ型重型患者G1区在151-210位核苷酸有意义突变的频率很高,而轻型患者则无此改变。2.Ⅱ型重型患者G1区549位,552位和692位核苷酸变异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相同,中型患者无此特点,结论:这些核苷酸变异可能与病毒毒力增强有关,从而引起临床重症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已筛选出的抗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NP)抗原单链抗体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scFv。方法提取含抗NP抗原单链抗体基因的T7噬菌体DNA,此为模板,PCR扩增单链抗体基因,BamHI和SalⅠ双酶切,经连接酶与BamHⅠ和SalⅠ双酶切的表达载体pGEX-6p-1连接;重组DNA转化入宿主菌E.coli BL-21(DE3),琼脂糖凝胶电泳初筛选阳性重组质粒,并用PCR法、双酶切法及DNA测序鉴定。结果重组质粒pGEX-6P-1-scFv经BamHⅠ和SalⅠ双酶切,片段大小分别为5000bp和750bp,与预期值一致;重组质粒PCR产物大小为750bp,与预期值一致;测定重组质粒序列,并与scFv序列比较,结果相一致。抗NP单链抗体基因序列克隆人表达载体pGEX-6p-1。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抗汉坦病毒NP抗原单链抗体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SCFv。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哈尔滨地区10年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变化特点.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5年和2005年收治的两组HFRS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005年起病5 d内患者的血清采用RT-PCR法进行病毒分型.各组患者的阳性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995年的78例和2005年的87例两组患者相比,在发病地区(X2=10.483,P<0.05)、临床分型(X2=7.907,P<0.05)、临床分期(X2=10.500,P<0.05)、WBC总数变化(X2=20.315,P<0.01)和血糖变化(X2=9.958,P(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5年和2005年患者头痛分别占70.5%和50.6%(X2=6.812,P<0.01);腰痛分别占60.3%和40.2%(X2=6.598,P<0.05);眼眶痛分别占50.0%和19.5%(X2=17.019,P<0.01);黑便分别占60.3%和40.2%(X2=6.598,P<0.05);皮下出血点、淤斑分别占50.0%和33.3%(X2=4.715,P<0.05);面、颈、胸部潮红(三红征)分别占59.0%和40.2%(X2=5.782,P<0.05);尿中膜状物分别占44.9%和29.9%(X2=3.964,P<0.05);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79.5 oA和64.4%(X2=4.615,P<0.05);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50.0%和80.5%(X2=17.019,P<0.01);心肌酶学异常率分别为50.0%和92.0%(X2=36.003,P<0.01).2005年HFRS患者血清汉坦病毒分型为汉滩病毒占34.8%、汉城病毒占65.2%.结论 10年间HFRS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变化可能与出血热病毒基因型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2月16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一名47岁健康女性因突发胸痛、呼吸急促、发热[40.0℃(103.9℉)]、低氧血症等到医院急诊室就诊。5 d前,病例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肌肉疼痛和腹泻,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入院时胸片显示双侧间质性浸润。就诊后12 h,进行插管,机械通气,并因缺氧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转移到重症监护室治疗。病例血小板减少,血液浓度升高,肝酶升高,最初接受广谱抗菌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由于该患者临床症状与汉坦病毒感染相符,且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提示意义,因此在住院第3天采集标本检测汉坦病毒。住院第11天,由商业实验室进行的汉坦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为抗汉坦病毒免疫球蛋 相似文献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我国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发现HFRS,我国是HF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每年发病人数占世界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我国大陆除青海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发生,台湾也有汉坦病毒感染病例报道。本病在我国主要分为姬鼠型和家鼠型两种类型,其中黑线姬鼠、黄颈姬鼠和大林姬鼠为姬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目前我国存在姬鼠型、家鼠型和家鼠姬鼠混合型3种疫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鼠型疫区逐渐扩大,而且正在发生部分姬鼠型疫区向混合型疫区、混合型疫区向家鼠型疫区演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