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701篇 |
免费 | 3150篇 |
国内免费 | 179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20篇 |
儿科学 | 316篇 |
妇产科学 | 500篇 |
基础医学 | 3176篇 |
口腔科学 | 500篇 |
临床医学 | 11418篇 |
内科学 | 4544篇 |
皮肤病学 | 316篇 |
神经病学 | 797篇 |
特种医学 | 204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9篇 |
外科学 | 3280篇 |
综合类 | 17764篇 |
预防医学 | 9449篇 |
眼科学 | 500篇 |
药学 | 8779篇 |
270篇 | |
中国医学 | 5602篇 |
肿瘤学 | 110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44篇 |
2023年 | 1607篇 |
2022年 | 2084篇 |
2021年 | 3343篇 |
2020年 | 2138篇 |
2019年 | 1624篇 |
2018年 | 817篇 |
2017年 | 1281篇 |
2016年 | 1401篇 |
2015年 | 1831篇 |
2014年 | 3047篇 |
2013年 | 3017篇 |
2012年 | 3829篇 |
2011年 | 4050篇 |
2010年 | 3773篇 |
2009年 | 3686篇 |
2008年 | 6686篇 |
2007年 | 4193篇 |
2006年 | 3893篇 |
2005年 | 5072篇 |
2004年 | 2591篇 |
2003年 | 1838篇 |
2002年 | 1345篇 |
2001年 | 1276篇 |
2000年 | 1049篇 |
1999年 | 821篇 |
1998年 | 642篇 |
1997年 | 528篇 |
1996年 | 452篇 |
1995年 | 443篇 |
1994年 | 368篇 |
1993年 | 207篇 |
1992年 | 172篇 |
1991年 | 184篇 |
1990年 | 178篇 |
1989年 | 156篇 |
1988年 | 76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的最有效手段,经面罩机械通气是近年来治疗呼吸衰竭主要进展之一,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BiPAP)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无创伤、使用方便、疗效好、通气和住院时间短节约了住院经费,但临床面临不依从性因素而影响了治疗效果。为此,对24例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不依从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习惯和观念已根深蒂固地印在人们的大脑里,有些人甚至将一些观点奉为“金科玉律”。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某些传统的观点已开始遭遇“另类说法”的挑战,读者不妨姑妄听之。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6,(3):63-63
编辑先生:我是一位心血管病的患者,曾到不少医院的心科门诊看病,医生建议我作了不少的检查。例如心电图、X 光、活动平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这些检查一方面是花了不少时间,同时也是支付了不少的检查费。我想,能不能选择1~2种的检查,这些检查就算是花钱较多,但是对比起其它检查较为优越,而可以一次得到确诊,不用既花钱又花时间去像磨洋工的一项项检查。这种想法是否可行,是否正确,请解答,不胜感谢!连县读者陈娟娟 相似文献
4.
应用基因芯片深入研究肿瘤基因表达谱有助于很好地定性肿瘤,确定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判断预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的选择很局限,预后凶险,迫切需要对其致癌物的分子机制、肿瘤浸润、复发、转移过程、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判断等进行深入的探讨。现综述近年基因芯片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其分子全貌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腰椎穿刺置管持续腰池引流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改进后的持续腰池引流方法的效果,为降低引流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将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腰穿置管引流.观察组改进穿刺手法,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依次连接输液延长管、三通及引流袋.结果 两组置管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堵管、疼痛发生率分别为0、2.78%,对照组分别为16.67%、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改进后的腰池置管引流方法可减少引流管堵塞率、减轻患者局部疼痛.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伴随着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以药理活性非常强的药物为代表,开发出许多用药时必须给予足够关注的药物,“用药最适化”这一概念逐渐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为了实现用药时的最佳形式。尽可能地根据选择或者需要控制药物的浓度.时间模式。输送到药物的作用表达部位。实现治疗用药的安全性。但是,历来的方法却很难实现这一点,通过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调控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以获得最好治疗效果为中心的药物使用方法和药剂正在开发之中。这就是给药系统,使用可以表达自身概念的语言来命名。虽然都是以各种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作为调控对象,但是还分为①controlled release(调控释放给药);②开发新的给药途径、克服药物吸收障碍;③靶向给药(targeting)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