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41篇 |
免费 | 146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231篇 |
妇产科学 | 45篇 |
基础医学 | 159篇 |
口腔科学 | 41篇 |
临床医学 | 951篇 |
内科学 | 401篇 |
皮肤病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28篇 |
特种医学 | 8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1篇 |
外科学 | 93篇 |
综合类 | 1553篇 |
预防医学 | 767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1099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328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53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145篇 |
2014年 | 326篇 |
2013年 | 274篇 |
2012年 | 334篇 |
2011年 | 373篇 |
2010年 | 358篇 |
2009年 | 395篇 |
2008年 | 437篇 |
2007年 | 447篇 |
2006年 | 460篇 |
2005年 | 491篇 |
2004年 | 253篇 |
2003年 | 216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念珠菌病(oral eandidiasis)是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导致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4.
5.
呼吸道疾病第3讲小儿呼吸系统非感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系统感染在小儿各系统疾病中居首位,发生于一年四季。小儿呼吸系统尚有不少非感染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相比虽属少见,但如不了解,常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因为不常见,更易忽视。由于不认识而视而不见。多数非感染性疾病属先天性,症状的出现可早可晚,有时偶尔发现。 相似文献
6.
7.
张利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6)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2例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进行血清降钙素原的测定,主要通过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进行测定。结果202例患者经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测定,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0.5 ng/ml的患者119例,占58.9%;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0.5~2.0 ng/ml的患者53例,占26.2%;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2.0~10.0 ng/ml的患者25例,占12.4%;血清降钙素原水平>10.0 ng/ml的患者5例,占2.5%。而且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表明:在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方面其敏感程度为75.0%,在病毒性感染疾病诊断方面其敏感程度为29.8%,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水平的检测能够明显增加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因为其高度灵敏性及高度特异性;而且能够对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在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面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检测(PCT)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武汉市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接诊的86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实验室血清PCT检测,结果显示病毒组患者的血清PCT阴性率为73.33%,阳性率为26.67%;细菌组患者的血清PCT阴性率为32.14%,阳性率为67.86%。结论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检测患者的血清PCT值,可用于鉴别感染类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疟疾的起源和传播的讨论一直很流行。对恶性疟原虫基因组多态性的近期研究会给我们多少解释,仍然是局限的猜测还是有更新的内容,对疟原虫的理解对未来到底有多重要的影响等问题,本文提醒人们换个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