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381篇 |
免费 | 6267篇 |
国内免费 | 47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45篇 |
儿科学 | 1229篇 |
妇产科学 | 799篇 |
基础医学 | 5959篇 |
口腔科学 | 776篇 |
临床医学 | 10654篇 |
内科学 | 11828篇 |
皮肤病学 | 1127篇 |
神经病学 | 2809篇 |
特种医学 | 227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98篇 |
外科学 | 5059篇 |
综合类 | 26987篇 |
预防医学 | 8815篇 |
眼科学 | 1156篇 |
药学 | 14769篇 |
189篇 | |
中国医学 | 12469篇 |
肿瘤学 | 37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366篇 |
2023年 | 4115篇 |
2022年 | 4727篇 |
2021年 | 5310篇 |
2020年 | 3853篇 |
2019年 | 3027篇 |
2018年 | 1574篇 |
2017年 | 2235篇 |
2016年 | 2385篇 |
2015年 | 2805篇 |
2014年 | 4247篇 |
2013年 | 4214篇 |
2012年 | 5372篇 |
2011年 | 5734篇 |
2010年 | 4988篇 |
2009年 | 4957篇 |
2008年 | 6785篇 |
2007年 | 5173篇 |
2006年 | 5489篇 |
2005年 | 6805篇 |
2004年 | 5856篇 |
2003年 | 5726篇 |
2002年 | 4305篇 |
2001年 | 2612篇 |
2000年 | 1878篇 |
1999年 | 1097篇 |
1998年 | 840篇 |
1997年 | 616篇 |
1996年 | 451篇 |
1995年 | 437篇 |
1994年 | 319篇 |
1993年 | 227篇 |
1992年 | 207篇 |
1991年 | 185篇 |
1990年 | 175篇 |
1989年 | 168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肺栓塞患者,按信封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较联合组更低;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PaCO2均显著上升,其中联合组PaO2上升幅度大,而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联合组下降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PaCO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联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结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肺栓塞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气功能,降低机体D-二聚体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葛根总黄酮(PTF)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但膜通透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一些辅料如卡波姆、壳聚糖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以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传统的体外评价技术,包括大鼠肠灌流和细胞模型,不能评价PTF整体的吸收机制。方法:本研究评价辅料的黏附性及对PTF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转运的影响。采用cDNA微阵列测定PTF和PTF+辅料给药后的Caco-2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从基因水平揭示辅料对PTF整体吸收的影响机制。结果:体外黏附和Caco-2细胞转运实验表明,与单独PTF相比,加入辅料后对胃黏膜具有更高的黏附性,且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效率更高。PTF与辅料的相互作用显著改变了某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PTF的吸收效率。结论:不同的生物黏附聚合物能提高PTF的肠道吸收,可能与ATP结合盒(ABC)和溶质载体转运体(SLC)的表达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5.
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为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其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仍十分严峻。患者的及时上报是结核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报告率的上升有助于提高结核的治愈率以及卫生机构对结核患者的管理强度。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直接影响结核病的报告率,影响疾病传播和患者管理,是控制结核发病的基础。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迅速,为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分子诊断技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绝大多数技术成本低廉,可同时对多个样本进行检测,实用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现阶段临床上实际应用的结核诊断技术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与年龄因素等带来的影响,剖宫产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凝血功能通常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液进入高凝状态,加之产褥期腹腔压力的增加,往往会造成产妇下肢静脉出现血液回流障碍,最终引发下肢静脉血栓[1,2]。低分子肝素钙是较为常见的抗凝血药物,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间歇性气囊加压则属于气压治疗,能通过物理方式促进血液循环,减小静脉血栓发生率[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气压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作为可调节的行为因素,睡眠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内分泌、代谢因素、炎症反应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等机制相关。本文从流行病学、机制及干预措施等方面阐述睡眠时间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影响及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记物是恶性肿瘤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监测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分子诊断指导患者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共识。文章就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癌中的研 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10.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低,但病死率极高,典型症状包括不明原因发热、皮疹、腹泻和骨髓抑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诊断缺乏统一标准,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近年来,针对GVHD免疫反应进程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为开辟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提供可能。目前,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冲击、免疫抑制剂减少或停用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糖皮质激素难治性GVHD,应用多种不同的分子靶向药物可能对改善受者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