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19篇 |
免费 | 265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篇 |
儿科学 | 16篇 |
妇产科学 | 48篇 |
基础医学 | 360篇 |
口腔科学 | 42篇 |
临床医学 | 314篇 |
内科学 | 583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134篇 |
特种医学 | 26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484篇 |
综合类 | 109篇 |
预防医学 | 118篇 |
眼科学 | 28篇 |
药学 | 12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51篇 |
肿瘤学 | 17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290篇 |
2022年 | 353篇 |
2021年 | 273篇 |
2020年 | 367篇 |
2019年 | 308篇 |
2018年 | 195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300篇 |
2014年 | 422篇 |
2013年 | 300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152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67年 | 7篇 |
1966年 | 6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胰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度致死性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借助其独特的诊疗体系在肿瘤诊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是在辨证论治的框架下,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模式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施治.近年来,对胰腺癌的中医证治的深入研究发现,\"湿热\"是胰腺癌的核心病机,相应地应用\"清热化湿\"法治疗可以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期,同时在许多其他癌种也有类似发现.这一临床优势驱动关于肿瘤湿热证的本质研究及清热化湿方剂的潜在作用机制探索.然而,目前对肿瘤湿热证的微观分子特征认识不足,并且缺乏标准化和公认的动物模型以对这一核心证候进行体内研究.动物模型的短缺限制了中草药抗肿瘤机制研究以及中草药来源的天然产物的安全谱评价.本文对肿瘤湿热证在临床循证研究,基础分子机制探索以及动物模型构建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了湿热证研究成果,提出在未来构建一种标准化的肿瘤证候动物模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1990年至2020年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数不断增长,其间发病率保持稳定,但全球肺癌发病呈现性别、地区、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布变化趋势。男、女发病率数据差异不断缩小,男性世界人口年龄标化发病率(世标发病率)下降12.5%,女性世标发病率上升22.3%。1998年至2012年,肺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男性肺癌世标发病率均有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6%、-0.6%和-2.5%;而女性肺癌发病率,除了北美洲表现出下降趋势,其他地区则呈现出上升趋势。1998年至2012年,全球各地区的肺癌平均发病年龄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亚洲男性的肺癌平均发病年龄增幅最大,从1998年的67.21岁增加到2012年的69.14岁。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鳞状细胞癌占肺癌的构成比就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起,腺癌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肺癌组织学类型。2020年,我国是全球每年新发肺癌病例数最多的国家,达539 181例。1989年至2008年,我国城乡肺癌发病率比由2.07降至1.14,城乡间的肺癌发病水平差异已明显缩小;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肺癌的发病率在上升,而一些肺癌高发地区则得到了控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烟草的控制形势严峻,控制职业暴露也是我国预防肺癌发生的关键,环境污染造成肺癌的风险逐步走低,建立肺癌危险因素的监测网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Molecular therapy》2023,31(4):951-969
-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132KB)
-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9.
Zhizhong Zhang Lixin Qiu Meilin Wang Na Tong Jin Li Zhengdong Zhang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 EJHG》2009,17(10):1294-1303
The potentially functional polymorphism, rs763110 (−844C>T),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FAS ligand (FASL) gene, has been implicated in cancer risk, but individually published studies show inconclusive results. To derive a more precise estim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FASL rs763110 and risk of cancer, we performed a meta-analysis of 19 published studies that included 11 105 cancer cases and 11 372 controls. We used odds ratios (OR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the associations. Overall, the rs763110 CT and TT variant genotyp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cancer risk of all cancer types in different genetic models (homozygote comparison: OR=0.80, 95% CI: 0.68–0.95, Pheterogeneity=0.001; heterozygote comparison: OR=0.82, 95% CI: 0.72–0.95, Pheterogeneity<0.001; dominant model comparison: OR=0.82, 95% CI: 0.71–0.94, Pheterogeneity<0.001; and recessive model comparison: OR=0.88, 95% CI: 0.81–0.96, Pheterogeneity=0.074). In the stratified analyses, the risk remained for studies of the smoking-related cancers and Asian populations, or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in all the genetic models. Although some modest bias could not be eliminated, this meta-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FASL rs763110 T allele has a possible protective effect on cancer risk.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与直肠癌患者病理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49例未行新辅助治疗而直接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神经及脉管是否受侵及是否存在癌结节;免疫组化包括Ki-67、p53及p21的表达情况。测量49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病灶ADC值(b=800 s/mm2)。对不同组别[包括不同分化程度、T1~2对T3~4,N0对N+、环周切缘(-)对(+)、神经侵犯(-)对(+)、脉管癌栓(-)对(+)及癌结节(-)对(+)]之间的ADC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p53及p21表达组之间的ADC值进行比较,计算Ki-67标记指数(LI)与ADC值的相关系数。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两名医师对ADC值测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0.775)。本研究中,T1~2组ADC值显著高于T3~4组(P=0.001);N0组ADC值显著高于N+组(P=0.017)。ADC值与Ki-67 LI呈负相关(r=-0.318)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ADC值在其他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ADC值与其病理预后因子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物学特性,有望作为直肠癌非创伤性影像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