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新生儿胆红素测定的差异,以寻找监测新生儿胆红素动态变化的好方法。方法:应用3种测定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化法)、微量胆红素测定仪(微量法)、经皮测胆仪(经皮法)对90例新生儿进行胆红素测定并比较其差异,用微量法和经皮法同时对392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7天胆红素进行动态监测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微量法胆红素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在<200μmol/L和201~300μmol/L范围内,经皮法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胆红素在>300μmol/L范围内,经皮法测定值与生化法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法和经皮法监测的新生儿生后1~7天胆红素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法测定新生儿胆红素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对新生儿胆红素的动态监测,微量法优于生化法和经皮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梅毒合并TORCH感染患儿的肾脏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先天性梅毒合并 TORCH感染患儿的肾脏损害及相关因素。方法 :检测单纯先天性梅毒感染、合并 TORCH感染患儿和同龄正常婴儿血 BU N、Cr及尿常规等。结果 :血 BUN、Cr及尿蛋白均呈先天性梅毒合并 TORCH感染组 (合并组 )>单纯先天性梅毒组 (单纯组 ) >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单纯组 AL T与 Cr正相关 ;合并组 AL T与 BUN或 Cr无明显相关 ;对照组及合并组 BU N及 Cr正相关。结论 :先天性梅毒在合并 TORCH感染时肾功能受损程度较单纯先天性梅毒感染更为严重 ,可能与病毒或弓形体对肾脏的直、间接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麻疹患儿急性期免疫功能状态及麻疹疫苗接种后对麻疹患儿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我院儿科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确诊的71例麻疹患儿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及PPD试验。全部麻疹患儿均为发病后2-4 d入院,血清麻疹抗体IgM阳性(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按有无疫苗接种史分:无接种组:48例,年龄6月龄-11岁;有接种组:23例,其中初种6例,复种1针11例,复种2针4例,年龄9月龄-12岁;对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无麻疹疫苗接种史的麻疹患儿急性期免疫功能状态及流行病学异同点,为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71例住院麻疹患儿按有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分为有接种组和无疫苗无接种组,并设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同时做PPD试验。结果:无接种组与有接种组比较,CD3、CD4均下降(P<0.05和P<0.010),IgG下降(P<0.05)。分别与正常儿童比较,CD3、CD4均下降(P<0.01),CD8无接种组上升(P<0.05),IgG均下降(分别为P<0.01和P<0.05),IgM上升(P<0.05和P<0.01),PPD反应无力(P<0.01)。结论:麻疹患儿同时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无疫苗接种史的麻疹患儿较有接种史的麻疹患儿下降明显,且无接种组麻疹以城乡结合部多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恢复期患儿外周血中血清免疫球蛋白(IG)、T淋巴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CRP)和精制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MPP急性期及其中24例恢复期血清IgA、IgG、IgM和CRP,外周血CD3、CD4、CD8及做PPD试验,并与正常儿童30例进行比较。结果:MPP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较正常儿童的血清IgG及IgA水平降低(急性期P<0.01,恢复期P<0.05),CD3及CD4水平降低(均P<0.01),PPD反应无力(P<0.01),CRP急性期较恢复期及对照组增高(P<0.01)。结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了MPP感染的发病过程,且存在免疫功能降低及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on C,CysC)水平在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4例窒息新生儿按Apgar评分标准分轻度窒息组16例和重度窒息组18例,以及对照组17例,三组新生儿均于生后24h内抽取静脉血2~3ml用谷氨酸脱氢酶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浓度,用微粒子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Cys C)浓度。结果窒息组血清Scr、BUN、Cys C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或P<0.05),重度窒息组血清Cys C水平较轻度窒息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窒息组血清CysC异常率显著高于BUN和Scr异常率(P均<0.01)。结论血清CysC水平可作为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指标,其敏感性优于血BUN和Src。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汉族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确定广西壮汉族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7天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值,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方法:①用微量法测定广西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7天血清胆红素,分别记录其测定值。②应用生化法与微量法相结合方法,即用静脉生化法与微量法同步测定72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用微量法测定值代入生化法与微量法测定值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获取胆红素校正值。结果:①正常足月新生儿1~7天血清胆红素分别为(72.17±14.39)μmol/L、(128.93±28.92)μmol/L、(174.69±33.07)μmol/L、(186.46±34.23)μmol/L、(174.25±37.60)μmol/L、(154.49±42.76)μmol/L、(141.41±44.97)μmol/L,平均峰值(186.46±34.23)μmol/L。②壮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平均峰值比汉族略高,壮汉两族1~7天血清胆红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微量法与静脉生化法胆红素测定值有高度的相关性,两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的胆红素值与静脉生化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地区壮汉族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生后1~7天血清胆红素动态变化值,为临床对新生儿黄疸的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生化法与微量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准确、便捷,是一种动态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生儿破伤风患儿急性期心肌酶谱、血气分析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心肌酶谱及血气分析变化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3例急性期新生儿破伤风患儿及同龄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各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及谷草转氨酶(AST),动脉血气分析,同时做临床及预后分析。结果:急性期新生儿破伤风与对照组比较,CK-MB、α-HBD明显升高(P<0.01),LDH及AST明显升高(P<0.05),剩余碱(BE)负值明显增大(P<0.01),心肌酶谱明显增高组(n=20)较非明显增高组(n=13)合并症增多(P<0.05),平均住院天数增加(P<0.05)。结论:新生儿破伤风患儿急性期存在不同程度心肌酶谱升高及代谢性酸中毒;心肌酶谱明显增高患儿合并症增多,住院天数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患者Y染色体上无精因子基因(AZF)微缺失情况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对2005年10月~2014年7月在广西妇幼保健院就诊2 336不育男性患者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AZF15个序列标签位点。结果 2 336例患者中检测出AZF微缺失138例(5.91%),以c区微缺失率最高为4.92%,检出11种微缺失类型。其中单独AZFc区微缺失表现为少或弱精子症、严重少精子症和或无精子症,单独a区或b区微缺失表现为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多个区联合微缺失均表现为无精子症。结论本地区男性不育患者AZF微缺失具有多样性,以c区微缺失为主,单独c区微缺失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a区和b区微缺失临床表现较重,多个区联合微缺失时临床表现最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G6PD缺乏新生儿的血胆红素动态变化特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微量胆红素法对出生的44例G6PD缺乏新生儿进行出生24 h内~144 h血胆红素监测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6PD缺乏患儿出生~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的血胆红素分别为(94.73±31.43)μmol/L、(171.36±44.08)μmol/L、(222.53±50.35)μmol/L、(222.8±46.79)μmol/L、(206.43±52.98)μmol/L、(186.38±52.98)μmol/L,与正常足月新生儿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6PD缺乏患儿24 h内~144 h血胆红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动态监测新生儿血胆红素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由于G6PD缺乏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以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