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地区不同营养状况初中毕业生血压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血压水平,为开展成年期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东城区初三学生958名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结果 随BMI增加,男女生血压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男女生高血压检出率高于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早期干预,进一步做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2.
3.
探讨初中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学校加强学生常见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北京市城区、郊区各1所初中学校,以全部初一、初二年级共4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对象健康体检和学习成绩资料,分析学生常见病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 学生近视、超重/肥胖、龋齿、贫血及营养不良5种常见病的检出率分别为74.6%,38.3%,19.2%,2.5%和3.3%,常见病总检出率达90.6%,总评成绩及格率为77.9%.单因素分析显示,常见病指标中近视和超重肥胖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近视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OR=1.823,P=0.012),超重肥胖与成绩合格率呈负相关(OR=0.675,P=0.002).多因素分析控制其他因素后,超重肥胖是初中生学习成绩的不利因素(OR=0.718,P=0.025),而近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506,P=0.141).结论 初中生近视与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与学习成绩关系密切.无论从提高健康还是学业成就角度,都应重视学生常见病防控. 相似文献
4.
了解超重肥胖对北京市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为制定控制超重肥胖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北京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通过相关的统计学分析比较超重肥胖学生与体重正常学生各项运动素质的差异.结果 2010年北京市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总体为21.25%,城市男生最高,为28.84%;超重肥胖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及力量素质低于非超重肥胖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对城市男生的柔韧性有明显的损害.结论 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必须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提高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中小学校卫生室服务现状与需求,为加强学校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分层选择调研省份,每个调研省份选择1~2个调研点,共抽取16个省26个调研点。每个调研点内随机选择城乡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共6所学校作为调研点校,每个调研点校每个年级(小学选择三~五年级)随机选择10名学生匿名填写"全国中小学校卫生人员队伍建设调研学生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 661份。结果学校卫生室提供的服务中,"外伤处理"占49.4%、"咨询身体健康问题"占40.5%、"体检"占39.0%;调查对象过去1年时间内,去学校卫生室看病或咨询次数1~3次的占45.1%,4~5次的占6.4%,≥6次的占3.7%。在学校生病时,选择去学校卫生室看病的分别占65.8%(小学)、64.0%(初中)、54.4%(高中);在学校突然发生外伤时,选择去学校卫生室的分别占78.2%(小学)、73.2%(初中)、69.6%(高中)。结论中小学生对学校卫生室服务需求大,需要继续加强中小学学校卫生室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现况,为制定预防该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该8所中学2 193名中学生;利用全国统一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收回,学生不记名自填的调查方法。结果该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6%,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学习成绩差、参与赌博性娱乐活动与网瘾情况有明显正相关性。结论该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不容忽视,应对重点人群给予特别关注。要建立有效的家校联系,加强对学生在家庭中的上网情况进行监控,采取多种途径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的骨折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基线调查和2019年队列随访中骨折调查资料完整的12056名(男童49.4%)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分组、BMI分组、骨折史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与骨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的2年累计发生率为3.1%(95%CI:2.8%~3.4%),其中男童(4.1%)明显高于女童(2.1%),P<0.01;且在男童中呈现随年龄递增而在女童中递减的特点。骨折的发生部位以上肢为主(69.0%),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男女童中均发现,骨折史是未来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童:RR=1.81,95%CI:1.18~2.64;女童:RR=3.11,95%CI:1.74~5.13)。另在男童中发现,较长时间与频率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20 min/d)和频繁饮用含糖饮料(≥1次/周)也可增加其未来骨折发生风险。结论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率受到性别、年龄、骨折史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应面向不同个体开展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避免儿童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身体脂肪分布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北京基线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I、全身体脂肪质量指数(FMI)、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960名儿童[年龄(11.0±3.3)岁,男童占49.7%]进行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为(35.0±11.9)nmol/L,维生素D缺乏率为37.2%。BMI、FMI、TFMI和AFMI与维生素D的关联性具有性别差异(交互P<0.05),在男童中呈负相关(BMI:β=-0.56;FMI:β=-0.59;TFMI:β=-0.60;AFMI:β=-0.59;均P<0.05),在女童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风险在男女童中均呈正相关,VFA每增加1个标准差,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风险均增加17%(95%CI:9%~25%)。结论儿童内脏脂肪水平越高维生素D水平越低,腹型肥胖儿童和体脂肪过多的男童是维生素D缺乏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