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航班同乘人员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检出情况,为有效确定风险人员排查范围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国2020年4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航班同乘人员信息,采用 χ2检验分析比较指示病例发病前不同时间、不同座位距离和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期的同乘人员核酸阳性检出率。 结果 研究期间,新冠病毒感染者共涉及370架次航班和23 548名同乘人员,累计判定指示病例433名。指示病例的同乘人员中,核酸检测阳性人员72名,其中,与指示病例同行人员57名,非同行人员15名。对15名非同行的阳性同乘人员进一步分析显示,86.67%在指示病例诊断后3 d内发病或检测阳性,乘机时间均在指示病例发病前4 d内,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内的阳性检出率为0.15%(95% CI:0.08%~0.27%),显著高于前后三排外的阳性检出率[0.04%(95% CI:0.02%~0.10%), P=0.007],前后三排内各排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77)。不同类型变异株流行期间,非同行的同乘人员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65)。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中,非同行人员阳性检出集中在指示病例发病前3 d内。 结论 指示病例航班同乘人员的风险排查时间可设定为指示病例发病前4 d内。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内的同乘人员应作为优先排查人员,并作为密切接触者进行管理,座位距离在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外的同乘人员可作为一般风险人员进行排查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来减弱或清除病原体对机体的影响。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内特异性抗体动态变化特征对于疾病认识、诊断、以及疫苗研究与防控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同类型特异性抗体产生和持续时间、抗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基于病历资料的医生报告与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对门急诊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的准确性.方法 2019年4-10月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呼吸内科门诊及急诊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编码属于J00-J22范围且病历症状信息完整的病例,共3 542例,以流感监测专业人员根据ILI病例定义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现状和漏报率,探讨民营医疗机构在传染病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其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查阅资料、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2019年1-5月反映北京市朝阳区具有网络直报权限的16家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现状的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对样本特征及调查指标进行描述,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2024年10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2024年10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可能较9月有所上升,以传染病事件为主。 2024年秋冬季和2025年春季我国可能仍将面临多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共同或交替流行的挑战,我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已降至较低水平,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存在散发以及小规模聚集的可能,猴痘短期内仍将呈低水平传播态势,登革热疫情仍将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和诺如病毒肠炎引起的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聚集性/暴发疫情将增加。 结论对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感染禽流感、猴痘、登革热、手足口病、诺如病毒肠炎等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2024年4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预计2024年4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可能与3月持平,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 百日咳疫情预计持续升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可能进入上升期。 近期境内新型冠状病毒JN.1变异株疫情呈下降趋势,预计4月疫情继续下降。 当前已处于手足口病流行前期,预计4月起病例数呈增多趋势。 奥罗普切热疫情输入及本土传播风险低。 结论对百日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予以重点关注,对手足口病、奥罗普切热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传染性特征是调查病例感染来源、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和病例隔离时间等防控措施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技术报告与专业指南等资料进行综述,基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两个维度的研究结果,探讨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阶段的传染性特征。现有研究提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末...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持久性以及复检核酸阳性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复检阳性者的特征与传染性,为完善病例管理与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复检阳性率范围在2.4%~19.8%之间,复检阳性时间中位数为出院后4~15 d。复检阳性后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和IgA抗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1.11%~86.08%、52.00%~100.00%、61.54%~100.00%;总抗体和中和抗体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8.72%和88.46%。复检阳性后病毒载量低于初次感染时的病毒载量。目前,全球至少报告了3 380例复检阳性者,有3例复检阳性者(1例免疫缺陷病例和2例肺部影像学异常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有1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密切接触者感染。复检阳性者具有传染性的风险总体很低,极个别复检阳性者不排除引起续发传播的可能。对于复检阳性者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方式,可基于病原检测结果对个体传播风险评估后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要防控知识的知晓情况,以更好地开展后续宣传教育工作。 方法 使用问卷星生成问卷,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类资料样本间率的比较,采用logistic多因素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结果 本次网络调查共收集有效应答问卷7 011份,大众对新冠肺炎两个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认知率分别为99.7%和97.5%。不同年龄、职业在新冠肺炎基本特征、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民、务工人员和学生对传播途径和疾病主要特征的正确认知率均较低,18~29岁人群对“儿童症状较轻”的认知率最低(62.7%)。73.3%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冠肺炎“较重”或“很重”,年轻、文化水平较高人群及医务人员中,认为新冠肺炎严重的比例低于年老或受教育程度低者。 结论 大众普遍正确掌握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不同年龄、职业的社会大众对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对新冠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本次针对新冠肺炎的主动宣教效果显著,但除重视传统传播渠道外,应结合新媒体、标语等多种途径,对不同社交活跃程度的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以提高宣传效果,落实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患病和就诊情况。方法根据截至2020年3月31日各省(市)新冠肺炎病例累计报告发病率,将各省(市)划分为高、中、低流行地区,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社区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社区人群新冠肺炎相关ARI的患病和就诊资料,计算新冠肺炎相关ARI罹患率和就诊比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人群新冠肺炎相关ARI患病和就诊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4857名社区居民,647名(1.9%)调查对象自报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出现过新冠肺炎相关ARI,其中241名(37.2%)患者曾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从新冠肺炎相关ARI患病情况来看,在高流行地区,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是低流行地区的1.36倍(95%CI:1.12~1.65);在不同年龄组中,20~39岁、≥60岁组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分别是1~9岁组的1.80倍(95%CI:1.29~2.59)、1.63倍(95%CI:1.14~2.40);有基础疾病史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史的1.53倍(95%CI:1.23~1.89);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接触史的人群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分别是无接触史的1.53倍(95%CI:1.01~2.27)、6.60倍(95%CI:5.05~8.53)。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接触史的新冠肺炎相关ARI患者就诊的比例是无接触史的1.68倍(95%CI:1.05~2.70)。结论新冠肺炎相关ARI的罹患率受该地区的新冠肺炎流行水平高低的影响,新冠肺炎高流行地区新冠肺炎相关ARI罹患率也高。然而我国新冠肺炎相关ARI患者发病后就诊的比例较低。因此,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应加强卫生服务利用宣传,积极提高人群ARI等疾病的就诊意识。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