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4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9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10篇 |
预防医学 | 37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吸烟与非吸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与BDNF的相关性。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81例,其中吸烟27例,非吸烟54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评估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吸烟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均高于非吸烟组(t=2.5,2.0,2.0,P均0.05),吸烟组的正确应答数显著高于非吸烟组,吸烟组错误应答数显著低于非吸烟组(t=2.02,-2.26,P均0.05)。吸烟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为(8.8±4.6)μg/L,非吸烟组为(9.2±4.3)μg/L,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t=0.38,υ=83,P0.05);吸烟患者BDNF与患者总病程、PANSS总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66,0.54,0.54,P均0.05);与RBANS词汇回忆、故事回忆、图形回忆、编码测验分值、延时记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48,-0.45,-0.45,-0.53,P均≤0.05);非吸烟患者BDNF与PANSS中阳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5)。结论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水平与精神症状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简述了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 AChR)的结构与功能,着重回顾了基于α7 n A C hR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关联在分子遗传与治疗药物新靶标等方面的研究。α7 n A C hR的异常参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其激动剂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提示作为调节其内源性拮抗剂KYNA水平的关键,KAT-2也有望成为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探讨个人成长环境对攻击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416例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精神分裂症标准的住院患者,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攻击行为危险因素自编问卷评估患者精神症状、攻击行为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47.8%(199/416)。其中,男性体力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女性(35.5%vs.19.6%,P0.001)。患者存在两种以上攻击行为的比率为32.9%。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NSS阳性症状高分(OR=1.12,P0.001)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女性(OR=0.61,P0.05)、与父亲关系融洽(OR=0.74,P0.05)和父亲无家暴(OR=0.39,P0.01)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近半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外显攻击行为,相对较好的个人成长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psychopathologic symptoms betwee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in chronic and first-episode,drug-nalve schizophrenics.then it was attempted to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re is higher rate of smoking behavior in schizophrenia.Methods In all.427 male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332 smokers and 95 non-smokers)and 63 male first-episode drug-naiv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22 smokers and 41 non-smokers)were collected.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Results In chronic patients.the item scores of poor rapport and passive/apathetic social withdrawal of PANSS negative subscal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mokers than non-smokers(3.9 ±1.5 vs.4.4±1.7;3.6±1.6 vs.4.0±1.7.respectively,P<0.05),and so was the total scores of PANSS negative subscale(24.0±8.2 vs.26.3±9.5).In first-episode.drug-ndive patients.the itern scores of emotional withdrawal and passive/apathetic social withdrawal of PANSS negative subscale were significant lower in smokers than non-smokers(2.7±1.3 vs.3.5±1.3:2.7±1.3 vs.3.5±1.4,respectively,P<0.05).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ere are positive effects of cigarette smoking on the psychopatholog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which misht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for higher rates of smoking behavior in schizophrenia.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调查入院诊断为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acute and transient psychotic disorders,ATPD)患者的最后转归,研究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随访研究,收集以ATPD(依据ICD-10诊断标准)序贯入院的患者112名,于首次入院诊断后1.0~4.5年内,由2名高年资精神科主治医师利用各种医疗及社区康复资料,判断患者最近的转归,探索与转归有关的预测因素。结果:(1)73.2%(82/122)的患者更改为其他诊断,主要改诊为精神分裂症65.2%(73/122);还有26.8%的患者短期患病后恢复正常,仍维持原来的诊断即ATPD;(2)将转归为精神分裂症及仍为ATPD的患者分组[2组占全部患者92.0%(103/112)]比较,发现家族史阳性患者几乎全来自精神分裂症组,精神分裂症组较ATPD组入院前病程更长[(9.8±5.8)d vs.(7.2±5.8)d,P0.05],而病前人格方面2组均存在较高比例的内向性人格(分别为50/73和18/28);(3)对2组中测查过MMPI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精神病态量表分(Pd)在精神分裂症组明显升高[(59.8±11.1)vs.(52.1±10.7),P0.01]。结论:入院诊断为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大部分转归为精神分裂症,其中有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阳性家族史,入院前病程偏长,MMPI精神病态量表分高者,转归为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中文版作为测查工具,对北京地区代表性正常人进行测量,并分析主要人口学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依据北京地区人口学统计资料,分层选取城镇社区/乡村村庄作为抽样点,分别从6个年龄组(18~29、30~39、40~49、50~59、60~69、70~79岁)各抽取代表性被试60名,进行RBANS中文版的测量,获得各分测验原始分,经过数学变换转换为5大因子量表分及全量表分(使用100±15表示)。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1)被试RBANS各量表分在不同年龄组间分布等齐[如,全量表分:30~39岁组(100.8±15.3),60~69岁组(100.1±15.3)];(2)除线条定位得分男性高于女性[(15.4±3.3)vs.(13.6±3.9),P0.001]外,其他分测验原始分和所有量表分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除图画命名、语义流畅性分测验外,其他分测验原始分均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如,"编码"分测验:6个年龄组(从小到大)原始分分别为54、46、38、33、25、17分,均P0.001];(4)所有量表分随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升高(如,全量表分:初中97分,高中102分,P=0.008)。结论:获取了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中文版北京样本数据,数据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中,后二者对RBANS得分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