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武汉市 2019 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资料,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 2019 年血吸虫病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等疫情资料,对人群、家畜、钉螺、野粪以及环境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疫情传播风险进行评估。 结果 武汉市 2019 年血吸虫病疫情网络直报全年零报告。全市 28 个监测点共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检测 15 102 人,阳性 97 人,阳性率为 0. 64%;其中男性阳性率 0. 87%,高于女性 0. 41%( χ2 = 65. 67,P<0. 001);随着年龄增长,血检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χ2 趋势 = 75. 58,P<0. 001);阳性率较高的职业依次为渔船民、农民、工人、离退人员。 粪检 479 人,未检出阳性。 监测点开展流动人口血检 2 655 人,未发现阳性。 牛存栏 197 头,粪检均未发现阳性。 钉螺调查面积 1 875. 33 hm2,查出有螺面积 731. 21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 0. 018 只 / 0. 1 m2。 野粪采样 11 份,均未发现阳性。 90 个风险监测点投放哨鼠 240 只,采集野粪 14 份,均未发现阳性;区级血防机构共查螺 187 987 框,活螺平均密度 0. 006 5 只 / 0. 1 m2;市级复核查螺 13 877 框,活螺平均密度 0. 003 8 只 / 0. 1 m2,均未发现阳性;风险评估为Ⅲ级(低)风险。 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持续下降,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但钉螺孳生环境依然复杂、高危人群血防意识薄弱、垸内钉螺压缩困难、有螺地带野粪污染等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应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及时消除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长江新城前期规划提供血吸虫病防治风险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现场调查法。将新城内的血吸虫病疫区村按所属有螺水系划分片区,分析每个片区近5年血吸虫病主要疫情指标趋势;现场进行钉螺、野粪、野鼠和哨鼠监测。对以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区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并提出建议。结果近五年各片区有螺面积逐年下降,人群感染率降至0;现场调查各片区活螺密度均1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野粪、野鼠和哨鼠监测均为阴性,根据风险监测标准各片区均属于Ⅲ级风险。结论长江新城起步区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水平较低,但潜在流行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武汉市垸内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及费用效益进行分析,为决策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不同地理特点,以环境改造为主,采用沟渠硬化、开新填旧、建鱼池等方法,辅以药物杀灭对垸内钉螺孳生地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收集治理前后螺情、人畜病情以及项目费用、疫区经济状况等相关资料,计算螺情、病情指标下降率以及单位效果费用、净效益、费用效益比,进行防治效果评价和费用-效果、费用-效益分析。结果经综合治理,全市有螺处数、有螺面积分别下降了79.93%,85.73%;垸内各流行村人群粪检阳性率下降了58.82%;耕牛粪检阳性率下降了73.14%。项目血防综合效果指数为71.50,费用效益比为1:2.92,净效益费用比为1.92。结论垸内钉螺孳生地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是湖沼型垸内亚型地区控制并消灭血吸虫病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1990至2005年武汉市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武汉市急性血吸虫病的流行动态与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武汉市1990~2005年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资料,并根据国家标准确认(UDCGB 15977-1995),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结果1990~2005年急性血吸虫病年均发病率为0.626/10万;男女发病之比为3.5:1(x2=186.792,P=0.000);学生发病居首位,占54.44%;8~14岁为发病最高年龄组,占46.88%;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43.26%;感染方式以非生产性接触疫水为主,占72.37%.结论各年份均有病例发生,但呈下降趋势,发病高的年份均与洪涝有关.加强疫区在校学生的健康教育,杜绝或减少非生产性接触疫水,在感染的高峰季节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以期减少感染,降低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区4~5年级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及卫生行为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校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武汉市2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区中抽取1115名4~5年级学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及卫生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4~5年级学生的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态度持有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为55.92%、92.01%、90.10%。女生的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卫生行为形成率为92.67%,高于男生的87.93%(P<0.05);城市学生的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态度持有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为56.91%、93.03%和91.30%,高于农村学生的47.30%、83.18%和79.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级学生的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态度持有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区4~5年级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偏低,有必要在学校开设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尤其应加强农村学校的血吸...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掌握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行政村为单位, 设监测点28个,对各监测点进行人群、耕牛病情、螺情监测及相关因素调查,统计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耕牛感染情况及钉螺分布等相关指标。 结果 全市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5 310人, 耕牛348头, 调查有螺及可疑环境67处1 370.90hm2。人群、耕牛感染率分别为0.05%和0,人群感染率较2013 年下降了61.54%(χ2= 5.844,P=0.016)。垸内、垸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需进一步加强螺情监测,巩固传染源控制措施,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8.
9.
贾西帅;周水茂;罗华堂;刘聪;王帅;徐文秀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4,(3):413-417
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利什曼原虫的方法,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利什曼原虫动基体5.8S核糖体RNA (GenBank:OP829811)序列,设计合成LAMP扩增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法。用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DNA,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特异性;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稀释为1 ng/μl、100 pg/μl、10 pg/μl、1 pg/μl、100 fg/μl、10 fg/μl、1 fg/μl,确定LAMP法的最低检测限及有、无钙黄绿素对检测限的影响。用建立的LAM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和健康人血样;取阳性患者骨髓涂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查找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建立的LAMP法可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DNA,反应结果呈绿色;检测4种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DNA的结果均为阴性,呈橙色。LAMP法检测健康人血样46份,均呈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高。65℃反应60 min,未加和加钙黄绿素的检出限分别为1 pg/μl和1 ng/μl,浊度速率峰值均值分别为0.194、0.120,加钙黄绿素后出现浊度时间较未加钙黄绿素平均延迟23.6 min。LAMP法和qPCR法检测发热患者血样67份的结果一致,均检出相同的2份阳性,2份阳性血样对应的骨髓涂片镜检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本研究建立的了检测利什曼原虫的LAMP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检测结果可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徐文秀;陈芳;刘聪;罗华堂;杨燕 《现代预防医学》2024,(17):3242-3247
目的 分析2015年武汉市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前后(2010—2015年和2016—2023年)疟疾病例流行特征,为制定疟疾防治政策、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3年武汉市疟疾病例流调内容、个案调查表等信息,以2015年作为消除疟疾前后的时间分隔分析病例的感染虫种、感染来源、诊治情况等。结果 2010—2023年武汉市共报告疟疾病例547例,发病率为0.05/10万~0.74/10万,其中恶性疟73.8%、间日疟13.1%、卵形疟8.0%、三日疟2.3%、混合感染2.5%。除2010年报告4例本地病例以外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非洲为病例主要来源地,占89.9%,非洲感染病例虫种以恶性疟为主,占79.6%,亚洲和大洋洲以非恶性疟为主,占77.7%,不同来源国家疟疾虫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P<0.05)。2010—2023年疟疾病例以20~49岁青壮年男性为主,其中农民以及工人占52.8%,病例主要分布在东西湖区、武昌区、江岸区,分别占25.9%、19.0%、12.7%。全年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2010—2015年7月为疟疾病例报告高峰共37例,4~9月报告病例数占比59.2%(197/302);2016—2023年2、8和12月存在流行高峰。报告病例初诊单位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占77.2%,其中省、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初诊正确率比例较高,村卫生室或个体医生初诊正确率较低,不同单位初诊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3,P<0.05);2016—2023年疟疾初诊正确率较2010—2015年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P<0.05)。2010—2015年、2016—2023年就诊到确诊的时间间隔为72 h以内的病例分别占63.9%、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5);恶性疟、间日疟、卵型疟、三日疟和混合感染24 h内确诊病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P<0.05)。结论 2010—2023年武汉市疟疾病例以非洲输入恶性疟占比最高,青壮年男性农民及工人为主,虫种趋于多样化。应继续加强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和媒介监测、传播风险评估,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