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2010年8月26日至9月1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医疗队共36人,开赴巴基斯坦洪灾区信德省Thatta市展开灾害救援。带去了价值一千余万元人民币的医疗物资。婴幼儿的营养和卫生用品也在流动医院适当发放。流动医院救治了11243名患者,一半以上是妇女和儿童。皮肤病是最主要的常见病。这次医疗实践的成功经验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严格的组织管理,良好的沟通合作,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专业的医疗水平,完善的组织体系,充足的医疗救援物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国庆60周年武警阅兵部队官兵在高温高强度高压力特殊环境下训练皮肤病发病情况和原因,从而指导部队官兵更好防控皮肤病。方法通过医疗巡诊的方式,在集训前、集训2月后分别对随机抽取的100名官兵皮肤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并归类分析。结果集训2月后组感染性皮肤病发病率增幅最高(13%),其次为心身性皮肤病(5%)。结论高温高压力高强度训练易导致感染性皮肤病及心身性皮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在2005年初,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印度尼西亚重灾区班达亚齐省实施紧急救援中,40名救援队员有7人被蜱咬伤,回国后我院对蜱咬伤队员进行了治疗并对可能感染的蜱媒传染病进行了检测。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临床特征基本相同:皮损处有蜱的若虫,其口器深入表皮,口器周围有红晕;皮损处及周围皮肤触压痛显著,持续时间长(7- 10 d);皮损处浅表淋巴结稍肿大;无明显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不适症状。临床处理:①除去蜱,仔细缓慢地拔出蜱的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分析巴基斯坦洪灾期间患者皮肤病疾病谱、发病特点和规律,为今后在国际洪灾救援中合理配备医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洪灾就诊患者资料,建立疾病谱,统计各类皮肤病发病例数及构成比。结果共调查患者1326例,疾病谱显示各类皮肤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而高发皮肤病的类别及病种相对集中,居前三位的疾病类别依次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548例(41.3%)、细菌感染性皮肤病388例(29.3%)、真菌感染性皮肤病202例(15.2%)。居前三位的疾病依次为皮肤瘙痒症228例(17.2%)、脓疱疮214例(16.1%)、湿疹205例(15.5%)。结论巴基斯坦洪灾过后皮肤病相对集中在某几类中某些疾病上,救援时应根据皮肤病疾病谱的变化,优化合理配置人员、药品及场地,以保证迅速高效完成医疗救援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白介素4(IL-4)在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健康小鼠及地塞米松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脾内IL-4及mRNA水平,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内菌落形成单位(CFU),并记录平均生存时间。结果健康鼠致死量感染后3d、7d脾中IL-4蛋白水平分别为(124.8±24.1)pg/g、(262.8±21.8)pg/g(P<0.01),肾内带菌量分别为(21.25±6.13)×102CFU、(57.52±10.41)×102CFU(P<0101);免疫抑制鼠组感染后3d、7d脾中IL-4蛋白水平分别为(85.3±18.8)pg/g、(140.7±37.2)pg/g(P<0.05),肾内带菌量分别为(12.00±2.80)×102CFU、(68.75±13.81)×102CFU(P<0.01)。上述两组感染后3d、7d脾中mRNA水平表达趋势与其IL-4蛋白水平个似。致死量组平均生存时间16d,免疫抑制鼠组平均生存时间12.4d。结论IL-4可能参与实验性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巴基斯坦洪灾后皮肤病的特点,为今后的类似气候、纬度下的救援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在中国救援队临时医院就诊的1 326例皮肤病患者临床数据.结果 就诊的1 326例皮肤病患者(男527例,女799例)情况如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548例,41.3%);细菌感染性皮肤病(388例,29.3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202例,15.2 %);昆虫性皮肤病(73例,5.5 %);其它皮肤病(115 例,8.7 %).结论 洪灾后卫生条件差,各种病因容易导致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生,加强健康教育和尽早治疗有助于洪灾后皮肤病的防控,此次皮肤病防治数据的总结有助于日后类似气候、纬度条件下皮肤病的救援工作准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