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徐州市肠道传染病流行规律,为预警肠道传染病的可能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8家哨点医院,收集医院门(急)诊、住院、检验等部门的病例信息及大便常规检查信息,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08年每年门诊就诊、接诊数前3位的都是儿科、急诊科和消化科;门诊腹泻病就诊高峰出现在每年5-8月份,最高峰在7月份,腹泻病住院高峰在7月和11月,化验室腹泻患者大便检测主要在5-10月;腹泻患者大便性状以稀便为主;门急诊以25~60岁组患者为主,住院患者和化验室所检测的患者以0~5岁组患者为主.结论 徐州市腹泻症候群就诊存在明显的季节高峰.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年龄组成不同.建议徐州市腹泻病门诊的开诊时间为每年的4-10月. 相似文献
2.
152例狂犬病死亡病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省狂犬病疫情出现逐渐回升的趋势,特别是近两年报告病例数成倍增长。为了摸清我省狂犬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对收集的152份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了解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免疫前后人群抗体水平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部分疫苗接种人群为受试者,微量半加敏血凝抑制实验检测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与免疫后3个月的血清抗体水平,计算抗体阳性率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与3个月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64%(9.58%~18.61%)、83.63%(78.15%~88.20%)、77.06%(71.09%~82.32%),GMT分别为9.36(8.30~10.56)、122.53(100.29~149.70)、96.07(77.85~118.54)。免疫前与免疫后1个月、3个月后相比,抗体阳性率与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后1个月与免疫后3个月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所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且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7.
江苏省2004~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了解江苏省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流感监测工作方法并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江苏省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全省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7年流感监测显示,江苏省可能存在冬春季、夏季2个流感流行高峰.ILI的年龄构成特征以低年龄组为主.流感毒株类型构成改变多在9月前后.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 流感监测工作应重点关注新型流感毒株的出现,同时加强学校暴发监测.目前流感监测存在不足,ILI监测指标流感流行效果有待评价;敏感的新型综合性监测方法与手段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接利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定点监测资料对全省疫情进行定性预测的意义,寻找敏感且易获得的预测指标。方法 兼顾不同地理状况,选点开展鼠密度、鼠带毒率、带毒鼠指数、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对江苏省1986 年以来12 年的有关监测资料与人间疫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春季室内褐家鼠(Rn) 密度,混合鼠种及Rn 带毒率、带毒鼠指数与春峰疫情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秋季野外混合鼠种及黑线姬鼠(Aa) 密度、带毒鼠指数与秋冬峰疫情显著性相关;全年平均鼠密度、鼠带毒率、带毒鼠指数与全年疫情显著性相关;人群隐性感染率与人间疫情无明显相关关系。其中,春季室内混合鼠种及褐家鼠带毒鼠指数与春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 .8637、0 .8295 ( P< 0.001) ;秋季野外混合鼠种、黑线姬鼠带毒鼠指数与秋冬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 .7089 、0 .7258 (P< 0 .01),与次年春峰疫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118、0 .7113 ( P< 0.01) ;全年平均带毒鼠指数与全年疫情间相关系数为0.9207 ( P< 0 .001)。结论 带毒鼠指数为定性预测出血热疫情的首选指标;在布夹数均衡性较好条件下,鼠密度可作为预测的辅助指 相似文献
9.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50%~90%,其病原为一种丝状病毒,形态学上与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相似但免疫原性不同,以该病流行严重的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命名为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埃博拉出血热的特点常为急性发热、衰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痛,继有呕吐、腹泻、皮疹、肾肝功能减退及内外出血。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的苏丹和扎伊尔两国相继发生流行后,至今已有6次流行,但均发生在非洲,具有明显的地理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及血清学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肾综合征出血热地鼠肾细胞双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及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 :按统一方法观察接种后副反应发生情况 ,以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测定免疫前后血清中和抗体。结果 :对 10 0人进行系统观察 ,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发生率均为 2 .0 0 % ,总反应率为 4.0 0 % ,其中强反应发生率为 1.0 0 % ;无头疼、头晕、恶心、皮疹等全身症状及注射处硬结、痒、烧灼感、淋巴结肿痛等局部症状发生。免疫后Ⅰ型病毒中和抗体阳转率为 92 .5 0 % ,Ⅱ型病毒中和抗体阳转率为 95 .0 0 % ,90 .0 0 %受观察者对两型病毒均阳转。结论 :该疫苗具有良好的接种安全性及血清学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