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篇 |
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9篇 |
预防医学 | 127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医学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疾病自然史和疾病的发展规律、人工干预(防治)手段及其效果评价。按照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医学可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群体医学(预防医学)3类。预防医学教育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工作在医疗卫生战线最前沿的护理人员,尤其是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以后,加强预防观念的培养更显迫切和重要。但从目前中职护理教育现状来看,预防医学的教育并不乐观,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富珍 《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10,(9):33-34
医德滑坡是老话题,医德医风建设是老难题。而正确认识其主观因素,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环境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我国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的长期保护效果,为乙肝防控和乙肝疫苗HepB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和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监测点收集1987-1996年出生(13~22岁)、全程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人群,以及1997-2008年出生(1 ~ 12岁)、全程接种乙肝重组酵母疫苗人群的血清样本和资料;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HBV感染指标,结合本底资料和乙肝疫苗免疫史进行分析.结果 在河北正定、广西隆安、上海黄浦、青海同德和湖南湘潭5个监测点共收集1~12岁重组酵母疫苗免疫人群样本8133例,13 ~22岁血源疫苗免疫人群样本4848例,5个监测点的HBsAg平均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本底值,疫苗总体保护效果分别为86.04%~96.14%;河北正定、青海同德和湖南湘潭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广西隆安和上海黄浦的结果显示19~22岁人群HBsAg阳性率偏高;Anti-HBs阳性率随免疫年龄增长而下降,重组疫苗免疫人群从1~2岁组的86.84%下降至11~12岁组的46.40%,17 ~18岁组的Anti-HBs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19~22岁组出现升高;几何平均浓度(GMC) <10 mIU/ml(Anti-HBs阴性)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100~999.99 mIU/ml和≥1000 mIU/ml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血源疫苗免疫后13~ 22年、重组酵母疫苗免疫后1~12年的总体保护效果良好;不必开展加强免疫,建议加强监测18岁以上人群的Anti-HBs水平,对GMC<10 mIU/ml者开展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5.
6.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全球不容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现阶段婴幼儿感染HBV的主要方式。目前,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现就全球HBV母婴阻断免疫预防策略进行综述,为我国预防控制乙肝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11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戊肝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戊肝的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4-2011年戊肝报告发病有小幅度上升趋势,2011年最高(报告29202例,报告发病率2.18/10万)。报告病例较多的为江苏、浙江、广东、辽宁、湖北等省。1~5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59岁,男、女性别比为2.97:1;病例构成以农民和离退休人员较多。实验室诊断的戊肝病例从2004年的56%上升到2011年的90%。报告的4起戊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养老院、乡小学和农村。结论中国2004-2011年戊肝报告发病略有上升趋势,可能与诊断水平提高有关。应加强对戊肝的监测,做好爆发疫情的预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丙肝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性别和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按照1∶1的配对原则选择研究对象,开展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家庭成员是否有HCV感染者、纹眉(眼线、唇线)、是否去洗浴场所、是否去理发店修面、是否使用安全套、手术史、输血史、输血时间、针灸史、口腔诊疗史、内窥镜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家庭成员有HCV感染、去洗浴场所、有输血史和口腔诊疗史。结论家庭成员有HCV感染者、输血史、经常去洗浴场所、有口腔诊疗史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在输血的时间上,1992年及以前输血感染HCV的风险高于1993年及以后。而经常使用安全套是HCV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发生输入脊髓灰质炎(脊灰)疫情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输入传播的风险,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地区进行维持无脊灰的分类指导,以恢复并维持无脊灰状态。方法应用脊灰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确定的3个一级评估指标、14个二级评估指标和各指标的分级判定标准,综合研判各省的风险。结果西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和重庆6个省有发生脊灰输入传播的高风险,海南、广西、山东、河北和陕西5个省为低风险,其余省为中风险。结论目前中国存在发生脊灰输入传播的高、中、低风险地区,应针对不同的风险地区进行分类指导,以恢复并维持中国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0.
疾病负担研究的方法学进展——疾病负担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 ,全球均受到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威胁 ,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在卫生资源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 ,如何对不同疾病的危害进行综合评价 ,以达到公平、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 ,确定优先发展的卫生领域和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 ,是 WHO和各国政府在卫生决策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同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多维的健康结局要求建立一个多维测量的综合性指标 ,疾病负担的研究随之产生。不同时期研究疾病负担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指标有所不同 ,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 。 第一阶段是 1 982年以前 ,单纯… 相似文献